吕基成:社会组织亟需提升应对公共卫生危机的专业能力

【编者按】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社会各界以不同方式参与到疫情防控。作为撬动企业资源解决社会问题的关键力量,企业基金会在疫情中如何行动?如何利用自身优势满足疫区的紧急需要?如何解决项目执行中的面临的多种困难,实现高效执行和信息透明?

南方周末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中心专访了新力公益基金会秘书长吕基成新力公益基金会在疫情发生后第一时间启动了“善行者促进计划”,给予疫区医护人员直接援助。我们希望通过一家机构在疫情中的思考与行动,为企业基金会更好地参与社会治理提供参考和借鉴

“疫情中的任何承诺都必须坚持完成,即便是很

南方周末:疫情发生后,新力公益基金会启动“善行者促进计划”,请介绍该项目启动的决策背景及当前执行情况。

吕基成:1月中下旬疫情爆发后,我们便开始思考如何参与到抗疫行动中去,当时看到一大批企业捐赠善款物资给当地慈善机构,我们希望自身行动可以拾遗补缺,给予一线更直接的援助。于是联合湖北省红十字会,利用新力控股在武汉的有家便利店,启动“善行者促进计划”,为一线医护人员、志愿者配送面包、牛奶等餐食。湖北省红十字会协助联系武汉5家医院,有家便利店承担物资的采购与运送,新力基金会负责整个项目的策划、管理和协调。项目从1月30日启动,已配送出超过10万份餐食。目前仍在配送中,预计会送至4月8日武汉结束封城。

南方周末:我们看到除了援助武汉5家医院外,基金会还为江西驻湖北医疗队提供了物资,请介绍支援他们的情况。

吕基成:我们在江西做了很多公益项目,江西相关负责人找到我们,说医疗队在武汉的第五人民医院,是否可以给予一些支援。医疗队缺少生活用品,我们便为他们提供了抽纸、肥皂、衣架、脸盆等基础生活用品。

我们还统计了医疗队过生日的人员名单,提前做好蛋糕,运送物资时给他们。送蛋糕这件事在我们看来只是一件小事,医疗队反馈却非常强烈,他们感动。想想也能够理解,医护人员每天在距离病痛死亡最近的一线,面临很多的压力与挣扎,回到酒店后看到生日蛋糕,会觉得自己被珍重惦记,并非孤军奋战,蛋糕象征了一份体恤和安慰

南方周末:除医护人员外,是否为疫区其他群体提供了支持?

吕基成:我们本来的计划还包括为疫区的社会组织、志愿者提供服务,包括在便利店为志愿者提供餐食、开放有家便利店中央仓库给志愿团队使用等。但是由于疫情发展太凶猛,当地志愿团队的服务行踪随时在变化,无法像医院那样定点对接服务,因此便只能放弃。疫情期间不可控事情太多,我们希望能集中精力做好力所能及事,比如这两个月来做好为医护人员送餐这件小事。

南方周末:本次项目执行过程与以往项目有哪些不同?

吕基成:一是项目执行过程强调安全性。疫情属于公共卫生危机,因此项目设计和执行中非常强调安全性,我们向湖北省红十字基金会咨询相关方案,保障有家便利店的志愿者运送过程的安全,如餐食交接点与医院保持一定距离,运输车辆送餐前后需消毒等。二是项目面临较多不确定性。项目执行时武汉处于交通管制阶段,通行许可证随时在变动,有时出现上周申请的许可证到这周用不了的情况,办理审批的单位也模糊不确定,我们在此期间反复找了多家单位协调办证盖章的事,才保障持续运送。三是项目过程发生很多令人感动的事。比如有家便利店的员工志愿者,他们在艰难时期,做好自身防护同时,解决种种难题,坚持2个多月每天保障医院餐食的配送,十分不容易。还有在通行证办不下来时,多家医院伸出援手,提供慈善物资运输证明,帮忙我们解决了难题。

“希望能出现公共卫生领域的领头社会组织,激活更多公益力量”

南方周末:如何评价社会组织在疫情期间的表现?

吕基成:疫情发生后,社会各界都积极响应,以不同方式支援一线疫情防控,贡献了积极力量。但是我认为对于重大公共卫生安全事件,社会组织的应急响应仍存在不少遗憾,没有体现出足够的专业能力。一是公共卫生领域没有社会组织发挥带头作用。疫情期间,对公益机构来说识别需求、科学行动成为最困难的事情,我们并非应对公共卫生事件的专业组织,过往的经验在疫情面前都不可靠,所有工作都需要根据眼前事实进行重新分析。因此,我们一直在等待国内公共卫生领域的专业机构出来为公益机构提供指引,告诉大家如何识别紧急需求,如何避免风险,如何将资源用在最需要的地方,很遗憾没有这样的机构出现。二是指定的物资接收单位专业能力不足。疫情期间,全国资金和物资都走向政府建议的几家接收单位,大部分单位都没有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经验,在物资调配和输送、分发等方面专业能力不足、硬件支持也不充分,造成后来一些问题。

南方周末:疫情对社会组织更好地应对公共卫生危机有哪些启示?

吕基成:一是社会组织应加强应对公共卫生危机的能力建设。疫情过后,会有很多相关经验分享和研究,有条件的组织可广泛收集国内外资料和案例,制定可操作的公共卫生危机应对手册,为社会机构提供必要的指引和参考,以提升我们应对同类危机的专业能力。二是政府也需为社会组织创造更多发展空间。公共卫生领域出现能够提供专业支撑的头部组织,需要更多的政策指引,让资源和人才可以向该领域集中,承担起一定的社会责任。

南方周末:基金会接下来的项目中,是否会考虑疫情影响做相关计划调整?

吕基成:我们计划在今年针对上海社区基金会的“公益创投大赛”中加入“社区防疫”方案选题,让社区基金会报项目参评,我们资助推广,对后疫情时代有一定帮助。

这个项目全称为“新力杯社区基金会公益创投大赛”,运用比赛的方式将上海优秀的社区基金会项目选出,提供资助和培育,让优秀项目在社区落地,服务当地社区居民。项目过程中我们特别关注社区基金会的筹款能力,这是影响他们可持续成长的关键2018年举办第一届,上海60%社区基金会参加,2019这个数字达到73%上海的社区基金会占全国社区基金会的1/3,我们认为做好上海对全国社区基金会建设都有帮助。

南方周末:过去一段时间,有一些公益机构因为项目资源分配的公正性、执行过程透明度问题受到舆论质疑,新力公益基会如何看待上述问题?

吕基成:从公益机构角度来说,反映出管理的漏洞和专业能力的缺乏。例如,受益对象与捐赠人期待不符的问题,存在项目执行过程中发生了捐赠对象的变更,这是允许的,但需要公益机构及时地对外发布声明,说明受益人身份发生改变;项目内容发生改变时,公益机构需要有合规流程,让捐赠人知晓。公益机构还需要对项目进行动态管理,关注项目现状,若受助者面临的问题有所缓解,公益机构需要重新评估,及时调整项目方向,将资源用在最需要的地方。

行业宏观角度来说,社会组织的监管环境还需进一步规范虽然公益组织的发展需要更多的支持与完善相关管理法规也需要及时跟上或者细化,监管、审计、财务、信息披露制度都需要进一步完善,这是接下来前进的方向。

“企业公益基金会存在使命是推动社会议题进步”

南方周末:机构在项目制定和执行过程中如何平衡企业身份和公益属性?

吕基成:企业基金会存在的目的是为了实现某项社会愿景,基金会在左边,社会愿景在右边,企业在中间,即通过撬动企业的资源达到公益的目的。新力基金会专注紧急救灾、儿童福利、边缘救助、社会创新领域,都对应撬动了新力控股一个或多个板块的资源。

我们的项目决策需要通过理事会同意,理事会70%为代表公共利益的外部理事,30%为来自企业管理层的内部理事,我们会综合考虑公共需要和企业优势去制定项目,但最主要的目的基于解决某项社会问题。

例如上海社区基金会的创投项目设计初衷,就是希望能够将上海最早在全国成立的这批社区基金会资源盘活,让它们在专业支持下成长发展,更好地服务社区;同时打造社区基金会发展样板模式,为全国提供借鉴。

南方周末:你对企业基金会的可持续发展有哪些建议?

吕基成:首要因素是人。需要有专业的团队做专业的事情,我们基金会的同事在公益领域有多年从业经验,我自己在公益领域工作了十年,了解公益做事的要求、规范和模式,能够更好的发挥专业优势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各类问题。其次是项目设计需要结合国家政策。当项目设计的方向对了,政府、企业等利益相关方都会被调动起来,支持项目运转。例如我们在江西做的“新·扶贫计划”响应了国家精准扶贫号召,其中扶持江西当地社会组织的新力公益创投吸引江西省政府民政厅、扶贫办参与,2019年共立项了30个项目,一起助力当地社会组织参与脱贫攻坚。再次是需要调动企业的参与感。企业基金会项目设计需综合考虑机构的公益目的和企业的利益,达到双赢的目标;同时还需要能够以专业视角启发和调动企业,让更多企业管理者能够切身感受到项目为弱势群体、为孩子们带来的帮助,打动他们用更加可持续地方式做公益。最后是健全的制度建设。基金会的高效运作离不开内部健全的管理制度。我们机构项目管理参照了国际机构的管理标准,对项目立项、管理、评估、监测等各环节有清晰的管理要求。如项目执行的程度、效果设有可量化的指标,持续衡量追踪;项目达到一定数额,会引入第三方独立评估机构进行评价,确保项目实效。只有健全制度才能保障基金会科学高效的运作。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