撤离前,广东14名医生讲述援鄂故事

“我们该去集中救治那些有50%机会可以救回来的患者,还是把更多资源放在那些90%可能救不回来的重症患者?”

奥司他韦“无效”,利巴韦林“静脉滴注无效”,阿比多尔“有点希望、没药”,克力芝“有点希望、绝大部分不耐受、可惜”,利托那韦“有点希望、没药”,磷酸氯喹“有点希望、部分耐受、不能完成疗程”。

发自:武汉

责任编辑:顾策

(本系列均为南方周末、南方人物周刊原创,限时免费阅读中)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副主任医师罗益锋在会上介绍,针对ICU床位紧缺的情况,他们将一些普通病房进行改造,建立了“高级生命支持单元”。 (南方周末记者 王伟凯/图)

“我们该去集中救治那些有50%机会可以救回来的患者,还是把更多资源放在那些90%可能救不回来的重症患者?”

奥司他韦“无效”,利巴韦林“静脉滴注无效”,阿比多尔“有点希望、没药”,克力芝“有点希望、绝大部分不耐受、可惜”,利托那韦“有点希望、没药”,磷酸氯喹“有点希望、部分耐受、不能完成疗程”。

“带点恐慌的紧张、富有激情的适应、患者康复的喜悦和日复一日的平淡。”对于过去的一个多月时间,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副院长、广东第二批援鄂医疗队队长姚麟是这么总结的。

2020年3月13日晚7点半,广东省援鄂医疗队举办了一个小型“学术交流会”,4个小时内,14名医护人员讲述了自己在武汉的所见所闻。其中,姚麟是第一位讲述者。他做的这个总结,道出了很多医护人员的心声。

自1月24日第一批医疗队出发,广东共派出了26批总计2484名医护人员,他们亲历了武汉疫情从乱到治的过程。

14名讲述者来自不同批次的医疗队,有的负责定点医院,有的负责方舱医院,有的负责病毒检测;有的是西医出身,有的专长中医,有的则是心理专家。

从3月17日开始,随着疫情防控形势逐步转好,援鄂医护人员也开始分批撤离。

先救谁?

汉口医院是这支医疗队援鄂故事的开始,广东最早的几批医疗队就是对口支援这里。

那是武汉市首批收治新冠肺炎患者的定点医院之一,在疫情初期,收治了大量患者。不过,汉口医院仅是一家二甲医院,医疗设备不先进,医疗资源也不充沛,大量患者涌入,让这家医院几乎崩溃。

“如果再晚来几天,他们绷着的那根弦可能就断了。”陈爱兰回忆,“我们刚来的时候,他们就像是看到救命稻草一样。”

陈爱兰是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也是第一批医疗队专家组组长。她打了一个比方,刚来的时候,汉口医院就像是一个地下室,诊治环境很差,经过他们的收拾整顿之后,才勉强达到三星酒店的水平。

姚麟也记得,1月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婉玲 校对:胡晓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