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组织不扎根,谁做社区工作?

上游的社区出现堰塞湖,下游医疗资源不足,这种情况下,根本没办法疏通河道。而且在武汉当地,社会组织较少扎根社区。一旦问题出来了,找谁来做社区的工作呢?

责任编辑:张玥晗

(本系列均为南方周末、南方人物周刊原创,限时免费阅读中)

社区志愿者在武汉汉口一社区门口分菜装袋,准备给居民配送。 (南方周末记者 翁洹/图)

(本文首发于2020年3月5日《南方周末》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特刊“疫线报道”)

上游的社区出现堰塞湖,下游医疗资源不足,这种情况下,根本没办法疏通河道。而且在武汉当地,社会组织较少扎根社区。一旦问题出来了,找谁来做社区的工作呢?

武汉封城当日,71岁的杨团得知几个公益人联合发起京鄂iWill志愿者联合行动,主动要求加入,“以个人名义参与,担任专家组顾问,定位是三线志愿者。”

数日来,她在北京远程在线参与武汉抗疫行动,工作至今,不断为公益组织和武汉、北京的社区防控提供行动建议。

从抗疫行动开始,杨团就认为居家隔离的社区是此次防疫的前沿,应当和医院一样成为重点。

作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社会政策中心顾问,她不断上书相关部门,提出以线上支持线下社区排查的“三群联动,三师联动”的工作方式,即尽早将社区全体居民纳入大群,再将有症状者拉到中群,症状特别突出的进入小群管理,大中小群联动,由医师、社工师、心理师进行专业服务,发现病案,通过绿色通道送往医院。

但这一模式,通过武汉社区服务有所表达,但总体目标并没有实现。

2020年2月25日,南方周末记者采访杨团,从志愿经历和社会学学者角度,分析疫情防控的重心和方法,深入反思为何社区防疫早期在武汉不太理想。社会组织为何在社区防疫中参与程度不高。以下内容为杨团自述。

调研群变成了咨询群

我认为,首先要好好理解这次疫情是怎么回事。

2020年1月23日,武汉封城,当天下午1点半,iWill志愿联合行动开始,通过他们的微信群,我开始正式参与志愿活动。

在群里我了解到,当时无论是社会还是医院,秩序比较混乱,看病的人很多,但床位不够,医生也不够,而政策倡导居家隔离。我一听到居家隔离政策,意识到社区的作用非常重要,就跟陈兰兰(武汉市逸飞社工服务中心负责人,iwill志愿者联合行动的本地社工)建议,你赶紧拉一个群,把社区里的人找来,专门了解下居家隔离的情况。

当天下午,群就建起来了,哗啦啦地进来一大拨进不了医院的病人,调研群变成了咨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小碧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