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治·斯坦纳:伟大的价值,养护我们的良知

“令我震惊的是,你可以用人类的语言去祝福、去爱、去建设、去宽恕,同时也能用它去折磨、去恨、去摧毁、去灭绝。我希望这本书是一个警告”

责任编辑:雨僧

图/Antonio Olmos

(本文首发于《南方人物周刊》2020年第2期)

“令我震惊的是,你可以用人类的语言去祝福、去爱、去建设、去宽恕,同时也能用它去折磨、去恨、去摧毁、去灭绝。我希望这本书是一个警告”

2020年2月3日,美国文艺批评大师、翻译理论家乔治·斯坦纳(George Steiner)在英国剑桥逝世,享年90岁。

斯坦纳是当代杰出的人文主义知识分子,熟谙英、法、德等多国语言,执教于牛津、剑桥、哈佛、耶鲁等高等学府,在不同学科间的壁垒日渐高筑的今天,他仍以文艺复兴时期的热情,致力于打破哲学、文学与科学之间的界限。

作为20世纪最著名的犹太思想家之一,斯坦纳主要研究语言、文学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以及“二战”大屠杀的影响,代表作有《语言与沉默》、《托尔斯泰或陀思妥耶夫斯基》、《海德格尔》、《悲剧之死》、《巴别塔之后》等。终其一生,斯坦纳的思考主题是人类文明在20世纪经历的磨难。他不断进入这个主题并试图进行彻底反思。2020年2月3日,美国文艺批评大师、翻译理论家乔治·斯坦纳(George Steiner)在英国剑桥逝世,享年90岁。斯坦纳是当代杰出的人文主义知识分子,熟谙英、法、德等多国语言,执教于牛津、剑桥、哈佛、耶鲁等高等学府,在不同学科间的壁垒日渐高筑的今天,他仍以文艺复兴时期的热情,致力于打破哲学、文学与科学之间的界限。

“伴随着晚期资本主义金钱的野蛮而残暴的咆哮,要把文字寄出去、要找到邮票已经是越来越难了。我想说的是小说出版社、文学和哲学杂志的式微,和我们教师悲惨的物质境况。

”斯坦纳在给现代性把脉时下过许多悲观论断,但他依然坚信文明的力量,“但我是乐观的。我相信经济和社会的灾难,我也相信灾难会把人带回来。毕竟,在纳粹空袭伦敦的时候,人们就是在防空洞里重新开始大量阅读经典的。伟大的价值养护我们的良知。”

一生都与死亡、回忆和大屠杀有关

斯坦纳1929年4月生于巴黎,父母都是维也纳人。据他后来在自传中回忆:“帮我接生的其中一个医生,回到美国路易斯安那州暗杀了州长休伊·朗。

”1940年,纳粹占领巴黎前不久,斯坦纳随家人离开欧洲前往美国,他是纽约法国学校仅有的两名从大屠杀中幸存下来的犹太学生之一,特殊经历和身份确乎预示着他未来的工作。

在1965年写下的自传体文本《一种幸存者》中,斯坦纳为自己能逃离集中营的命运感到困惑:“为何是我?凭什么我得以脱身?”伴随自我拷问而来的是某种责任感,甚至使命。“我的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小穗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