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一名新冠病毒感染的自愈患者

疫情之下的残酷和温情,

没有比一线医护人员

看得更真切的了。

“生死以之,不负使命。”

他们的病人——

有时是陌生的百姓,

有时是并肩的战友,

有时是亲近的熟人,

有时是自己。

面对这些人,

他们的崩溃、冷静、恐惧、信心,

都和你一样。

这是央视新闻特别策划

“疫情之下的生活切面”的第十篇稿子。

01

《林军老板,我就这么送你了》

武汉市中心医院疼痛科主任 蔡毅

林军走了。今天刚查完房,脱下防护服,在清洁区喘口气,看看同事微信群,惊闻,林军走了!林军,何许人也?我都不知道他叫林军,还是林君,还是林均!但是每个武汉市中心医院的老职工,基本都知道他。他不是院长,也不是书记,只是我们南京路院区门口的小卖部老板。总记得我刚来医院,十几年前了,还在麻醉科,那时有些医生熟人,做手术,要表示谢意,同事之间送红包显得太生疏,往往就打一电话:“林军啊,你给麻醉科手术室,各送一箱水!再给某某科室护士站医生办公室丢一箱,下班我去结账!”

然后电话那边就是一声熟悉的“好嘞!”要不了多久,一个脸圆圆的,黑黑的,一脸和气的汉子,推着车就把东西送上来,准确地告诉我们,是某某某医生送的,再匆匆去往下一站!

图源网络

再过几年,快递越来越多,我们医生又忙,经常快递小哥等不了,我们就告诉快递小哥:“你就把快递放门口小卖部,找那个叫林军的老板接着!”

这么多年,他从来都是憨厚地对着我们笑,从未有怨言。曾几何时,微信付款还不大流行,我们医生穿白大褂不带钱,就直接去他的小卖部,拿水喝,拿饼干吃,以后给!以后到多久有时候都忘了,突然路过,“老板,我差你多少钱呀?”他从来都是憨厚一笑,记得清楚就说个数,记不清楚,就跟我们商量个数。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医院的院长、书记换了一茬,但林军还在。可今天突闻噩耗,他走了!前两天,我清楚记得,我们老麻醉科主任打电话问我有没有床,这次疫情,老主任知道我难做,这是第一次为要床位向我开口,我当时实在没床位了,婉拒了,顺口问了一下,是谁?老主任带了一句,小卖部的林军感染了,想问问你能不能安排一张。我想他那么年轻,也没怎么在意。仅仅过了两天,他就走了,走在我们医院急诊留观室,双肺,全白!我心怀内疚,问了问急诊兄弟,他们说也没办法,发展太快了。很多这样的普通人,在我们身边,不那么起眼,突然,没了,我们才发现,他在我们生命中,是那么重要。

图源网络

眨眼间,我上一线,工作了十二天,管理32张床位,到现在这个时间,已经出院了25位患者,临床治愈22位。非临床治愈的3位,已经永远离开了。我们都是普通人,在这场疫情的洗礼下,默默地付出,默默地承受生离死别。逝者已矣,但活着的人,还要继续!医生工作累吗?我跟你说不累,你是不是不信?但真的不累!起码现在的工作时间,比我开刀的日子,轻松多了。外科医生一天工作十几个小时是常态,这么多年,我们都过来了。但是陌生的疾病,被感染的恐惧,看不到尾的惊慌,患者濒临死亡的无助,身边同事的倒下,这些心理的压力,给我们套上了一层一层无形的枷锁!很多医生都有一种感觉,当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穿上防护服时,突然感到一身酸软!这不仅仅是累啊!好在还有一帮志同道合的战友,彼此鼓励,一起前行。好在还有一群可爱的武汉市民,好在还有全国中华民族同胞的亲情,温暖着我们,支撑着我们。眨眼间,医院通知,我可以带着我的团队,下来了,由康复科医生顶上!这个14天,我的团队,出院患者数管理患者数,在各个院区数一数二,退下来,也是理所当然。但我听说康复科人手不足,康复科老主任要亲自上岗时,我又做了一件违背原则的事情:带着四个小伙子,继续下一个14天!帮助康复科医生,继续发热二病区下一班岗!好多老师关心我,问我何时轮换,我都说:我不想换,我怕无聊,在家会闷出问题!但真实的答案是:我就想站在这里,站在第一线,没有为什么。即使康复科人够,我也不想下来。我觉得,我还可以,我能扛住压力,尽快尽多地救治更多的人、更多的普通人、更多的武汉市民!武汉市中心医院的医生,承担着目前仅次于金银潭医院全省第二的救治任务,大疫当前,有何惧哉!林军老板,我就这么送你了。感谢你,这么多年对我们中心医院兄弟们的帮助和陪伴。不要怪我,最后时刻,没有送你一程!通往天堂的路上,兄弟,一路走好!

来源:蔡医生微博@疼痛科小蔡

02

《大家约好一起坚持下去》

武汉市第六医院耳鼻喉科医生 周卫

2020年1月24日夜晚,正在接诊的我突然胸口憋闷,一阵恶心,感觉有东西往喉咙涌。憋着憋着,实在想吐,我大喊一声“我要吐了!”为了不污染防护服,不影响病人情绪,我和主任交代了一声,就立马冲进缓冲区,脱下防护服,摘下护目镜和口罩,在污物桶里呕吐了起来。 半小时左右,感觉好些了,能睁眼了,能起来了。这时一位护士进来问我:“还好吧?”我开玩笑说:“死不了,我还行!”起来,穿防护服,继续回到岗位,和战友并肩作战!

2020年1月25日凌晨。大年初一,趁着没病人,战友们穿着隔离服互相祝福着。有人提议,把最想说的话互相写在衣服背后。提议很好,大家轮流写着:“活着!”“加油!”“健康!”……励志、心酸、坚强……各种感情融合着。大家会心地对视一笑,心里默默祈祷着愿望成真。

外面下着雨,今晚病人少了一些,我们可以暂时休息一下。几个小同事挤在狭窄的换药室里蹲着,互相偎依着、闭目着,享受着这难得的短暂宁静。看着他们稚嫩的脸、疲惫的身影,想起一句最近流行的话:“哪有什么白衣天使,不过是一群孩子换了一身衣服,学着前辈的样子,救治病人,和死神抢人罢了……”

我默默关上门,找了两张椅子,拼起来,就着防护服,轻轻躺下,合上眼,听着门外动静,少了些白天的嘈杂。雨点滴落在地面的声音,偶尔救护车的鸣笛声,不远处路人的脚步声,随时准备起来接诊!凌晨的诊室,有些冷。一战友为我轻轻盖上一张废弃的诊疗被单,感受了少许温暖。我点点头:“谢谢,抓紧时间休息,可能马上就要来病人了!”加油,中国!武汉!战友!家人!

来源:《楚天都市报》记者:陈凌燕

03

《我的“自愈”手记》

武汉市人民医院急诊科护士 贾娜

大家好,我是一名新冠病毒感染的自愈患者,写下这些文字,希望给大家带来帮助。

由于工作会接触到此类病患,同事也有查出感染,我于1月23日上午做了ct,结果显示呈磨毛玻璃样,病毒性肺炎待排,差不多说明我不幸中枪。次日凌晨科室同事告诉我咽拭子结果出来了,是新冠两个+。那夜我未眠,一直在想我什么时候被感染的,我一直都自信我的抵抗力,我真的很郁闷,幻想着自己会死,我怕极了。

第二天,去了科室找医生,他看了我的片子,说病变范围较小,建议我在家隔离吃药,同时也避免交叉感染。隔了四天后的1月28日,复查ct显示正常,我很开心,但没想到核酸检测还是阳性。其实那时候我的嗓子还是很干很难受,这个结果在意料之中。

六天后,也就是2月3日,我终于下定决心还是要面对现实,这时候的我基本没有任何临床症状,就算还是阳性,我也不怕和它斗,注意隔离别影响别人就好。今天拿结果的时候,就像高三看排名的那种感觉,不敢面对。

所幸,转阴了。

回顾这漫长的11天,我一个人在家不出门,不会传给别人,切断了传播途径。接下来就是我和病毒的抗争了。

第一:抵抗力。免疫系统正在和病毒打仗,没吃饱饭怎么行。按时吃饭,规律作息。吃的一定要营养健康,我熬过鸡汤、鱼汤、排骨汤、小米粥、八宝粥……早上习惯喝瓶热牛奶,看个人喜好也可以多吃鸡蛋鸡蛋羹。闲暇时间也会洗衣服、拖地、打扫屋子、练练瑜伽,就当运动了。第二:杀死家里物表的病毒。我会用稀释的84拖地擦桌子,75%的酒精喷被子和衣服,每天都要做。每天开窗通风至少两次,每次半小时,注意保暖别受凉。天气好的话晒晒太阳。晚上洗热水澡,杀死身上携带的病毒。勤洗手(很重要),要用洗手液洗,你会七步洗手法吗?第三:药物治疗。我(确诊了)在家吃的口服药有:奥司他韦(不良反应:恶心,呕吐,腹泻等)、拜复乐(恶心,腹泻,头痛等)、阿比多尔(恶心,腹泻,头晕等)、莲花清瘟胶囊。根据网友建议也吃了小柴胡颗粒(主要是对我的症:口苦咽干等)。对于我来说,有些药物确实会让我喝完胃有点难受,甚至头晕,那时候我就会喝热水,休息。一小时左右就会好转。

第四:心态。不要盲目恐慌,恐慌“木的用”,放平心态,理智积极面对。

想告诉大家的是:在自己怀疑自己是病毒携带者又不能确诊时,要注意隔离,保护别人也保护自己。自己要感知自己的身体变化,想想原因采取措施:胃不舒服是不是受凉了,喝点热水试试;头疼乏力是不是玩手机玩久了躺床上躺久了,可能不是新冠,不要疑病。

打赢这场战役,每个人都在做着自己的努力,对于我们,就是不传谣不信谣,保护好自己。相信国家和政府。

冬天一定会过去,春天也一定会到来。那时候,武汉还是那个武汉,但中国人却连得更紧密了。

(来源: 央视新闻)

网络编辑:梁淑怡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