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手记丨这些不“消停”的志愿者,真的有意思

稿子发出来后,有读者在后面评论,“很滑稽,野保协会的人曾经是偷猎者,环保志愿者曾经是违法企业的保安”。话语之间有些戏谑。但实际上,转变往往来自国人最朴素的价值观,来自相信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责任编辑:张玥晗

堆放着白色吨袋的这片树林,不时有黄羊出没。南方周末记者 刘怡仙 摄

稿子发出来后,有读者在后面评论,“很滑稽,野保协会的人曾经是偷猎者,环保志愿者曾经是违法企业的保安”。话语之间有些戏谑。但实际上,转变往往来自国人最朴素的价值观,来自相信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腾格里沙漠边缘再现污染的问题在2019年11月被媒体曝光,因为事关腾格里,新闻比较轰动。当时官方已经知情,着手处理污染物半个月了。1个多月后,编辑觉得可以从发现这个污染物的志愿者着手,梳理污染发现过程,谈谈环保志愿者在当下的处境。

偶然还是必然

抵达中卫的时间是深夜,我在城区酒店先住下。第二天一早,我在一个市场的鸟鱼花爬宠店,见到了志愿者李根山。那个宠物店很小,不是很整洁,并且有些动物的臭味,刚开始我真有点坐不住。李根山56岁了,我管他叫李老师。他的发型很特别,齐整地把头发梳到后面,扎起来。但是发量太少,小辫子又短又细。

我俩本来约好,当天李老师带我去现场转转。但两天前,他们又在巡夜时发现罐车倒废水的事情,并一下捅到了央视。我到中卫那一天,李老师接受采访至深夜,第二天又有几拨记者等着他。他只好跟我说抱歉。我后来知道,类似几拨记者等着的繁忙景象,已经持续一个多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思考 校对:胡晓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