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美丽的事业,更是艰巨的事业”

发自:南方周末

未来十年,环境新闻的选题会不会是这样操作的?早上8点,记者乘坐无人驾驶车前往办公室,传感器发回空气质量警告,派出两架无人机到现场采回标本。半小时后,跟踪社交媒体的算法提醒记者,今天的热点话题是空气质量和儿童呼吸困难。

2019年12月13日,南方周末Green+“绿色创变者大会”在北京召开,来自政界、学界、商界和传媒界的专业人士一同回顾了过去十年的环境新闻,也展望了未来技术发展将给环境记者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十年,改变超乎想象。十年前,南方周末成立绿色新闻版面,南方周末总编辑王巍作为主办方首先致辞,他总结了南方周末绿色新闻记录的十年历程:2009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5次缔约方会议在哥本哈根召开,对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产生了深远影响;2011年,PM2.5这个专业术语进入公众视野;2015年,“长了牙齿”的新环保法开始实施;2019年,全民践行垃圾分类,建设“无废城市”、“无废社会”……

南方周末总编辑王巍在大会上致辞

在近年的“污染防治攻坚战”中,涌现出一大批环保典型人物,有在与违法犯罪分子斗争中不幸殉职的烈士,有不辞辛劳的基层环保人和最美环保志愿者。生态环境部新闻发言人刘友宾在开幕致辞时号召,要在全社会宣传他们的事迹,鼓励更多人积极参与到建设生态文明的行列中。

生态环境部新闻发言人刘友宾在大会上致辞

中国工程院院士、原副院长杜祥琬联合多名院士提出“无废城市”建设体系,目前已经在全国多个城市推开试点。杜祥琬在主旨发言中谈到,备受瞩目的“无废城市”要求把固体废弃物环境影响降到最低,是一个城市管理的理念。他的目标是推动“无废城市”走向“无废社会”,“这是美丽的事业,更是艰巨的事业。”

中国工程院院士、原副院长杜祥琬在大会上进行主题演讲

本文前述环境选题的未来操作场景来自哥伦比亚大学新闻评论的预测,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陈昌凤对此进行了详细介绍。用社交媒体算法及时抓取当天人们关注的环保热点,用人机对话、AR眼镜调取信息、发现线索……这是科幻,也可能是未来几十年环境记者能享受到的现实。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陈昌凤在大会上进行主题演讲

 “我国环境保护战略政策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三废’治理到流域区域治理,从实施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到环境质量改善为主线,从环境保护基本国策到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变迁……”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环境政策部副主任董战峰回顾了中国环境战略政策的70年历程。如今,围绕法律、体制、责任制、政策、治理,我国的环境战略政策早已从草创走向系统。

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环境政策部副主任董战峰在大会上进行主题演讲

会议现场,南方周末绿色研究中心发布了《中国环境新闻十年观察报告》。报告从空气、水、土壤、固废和自然保护等角度,系统梳理回顾了这十年的中国环境新闻史。虽然环境媒体人在不断转型,但一些报纸在近年增设了绿色、生态或环保版面,新媒体端也涌现了各类绿色传播矩阵,未来,环境新闻的趋势可能是重垂化、智库化、出圈化。

南方周末绿色研究中心发布《中国环境新闻十年观察报告》

“下个十年,环境新闻的关键词是什么?”中国青年报高级记者刘世昕、上海交通大学环境新闻研究中心主任王积龙、百威亚太高级公关总监郭琬苹、自然之友总干事张伯驹,分别代表媒体、学界、企业和NGO参与讨论。精彩的观点碰撞后,嘉宾们取得共识:中国的环境治理需要各方携手,也需要法治、攻坚行动和可持续发展理念。

绿色发展圆桌对话

大会最后,南方周末启动了“绿色合作伙伴计划”,向首批“绿色合作伙伴”颁发证书,并诚邀致力于绿色研究与发展的政府、学术、智库、环保组织和企业朋友参与,携起手来,让彼此的心随着这个国家的绿色进程一同跳动,一起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力量,为应对全球环境问题留下来自东方的记录。

绿色合作伙伴合影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