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所吸引城镇孩子入读的川北村小

2019年秋季开学,杨秀丽策划了一场励志班会,安排了“哥哥说”、“爸爸妈妈说”、“老师说”三个环节。全班14个孩子家中,她硬是找不着一个父母,最终找到了刚刚过来陪读的外地妈妈熊妹玲。

在范家小学,杨秀丽遇到了各种困境学生,有的眼睛看不清而无力治疗,有的冬天穿着单衣,有的是彻头彻尾的孤儿。

说到这时,这位校长的嘴聚成一颗樱桃,露出单纯而狡黠的微笑,他说,“我为了把老师们留在村里,把头都想破了。”

发自:四川广元

责任编辑:吴筱羽

(本文首发于2019年10月24日《南方周末》国史新记·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系列报道之教育公平)

2019年秋季开学,杨秀丽策划了一场励志班会,安排了“哥哥说”、“爸爸妈妈说”、“老师说”三个环节。全班14个孩子家中,她硬是找不着一个父母,最终找到了刚刚过来陪读的外地妈妈熊妹玲。

在范家小学,杨秀丽遇到了各种困境学生,有的眼睛看不清而无力治疗,有的冬天穿着单衣,有的是彻头彻尾的孤儿。

说到这时,这位校长的嘴聚成一颗樱桃,露出单纯而狡黠的微笑,他说,“我为了把老师们留在村里,把头都想破了。”

这天的乡土课程,二年级学生到了门卫李德俊家参观自动脱粒机。 (南方周末记者 李玉楼/图)

米仓山秋日多雨,2019年10月17日,山谷里的范家小学迎来了难得的大太阳。下午前两节课,低年级是自然观察,高年级则是体育,副校长王毕卫把下午后两节“留白课”全改为自由活动。

“全校学生一下午都在室外活动。”一位从成都来广元宝轮镇苟村参观的家长感叹。

身材臃肿的王毕卫在操场上和学生比赛跳绳,又和来访者讨论教育理念。不久前一则“城市孩子下乡读村小”的新闻令来访者陡增,王毕卫疲于应对,不断重复着迎客、介绍、答问、留饭的步骤。

访客大多惊叹于范家小学的“放松”和“不着急”:到点就下课,下午天气好就把学生放出去活动,午间没有老师维持秩序,想午睡就午睡,不想睡可以自由安排。

2018年初秋,经济学家何帆寻访至范家小学。彼时,学校刚铺了崭新的人造草皮,粉刷了校舍,四周散布着稻田和荷塘,远处高山云蒸雾绕,校园里的孩子开朗大方,一切都跟城里人想象中的村小不大一样。

何帆将范家小学作为“最具先锋教育理念的学校”写入新书:“小规模和寄宿制的范家小学创造了一个平等、包容、自信、乐观的社群,这种社群造就了最快乐的留守儿童。”

第一批城市家庭慕名迁来。至2019年10月,先后有超过10个城镇孩子入读这所村小。

乡土“芬兰风”

“芬兰的教室就是这样的,山村学校有这样的教室真是太科幻了!”唐晓君连连惊呼。他是成都一家教育科技公司的创始人,过去几年遍访教育发达国家的校园和课堂。

每一个到访者都会被范家小学的教室布置吸引:教室中间是梯形课桌拼成的圆桌,四周散布着沙发卡座、书架和柜子,靠窗一角还有一个半圆形的榻榻米,上面散着几个抱枕。

班家文化和乡土教育是范家小学提炼出来的两张名片。刚刚听完介绍的唐晓君细致地向南方周末记者分析:课桌选用的木纹材质有自然感,沙发卡座能让学生在单独面对老师时感到放松,榻榻米为学生提供了在教室里脱鞋的空间。

“很多人以为在教室里搞几张沙发、圆桌就是班家文化,事实上,班家文化的核心是师生之间的融洽关系。”校长张平原解释。他所说的班家文化,指的是“以班为家”,让学生在班里感受到家庭的温暖。

超高的师生比为“以班为家”的文化提供了土壤。2014年张平原到任校长时,学校有12个老师和41个小学生,平均每个班只有不到十个学生。加之师生大多住校,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中一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