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木式”扶贫的百色经验——产业、医疗、教育扶贫模块化,助力广西革命老区脱贫攻坚

发自:南方周末

从县城往南,沿着山谷中新建的柏油路行驶大约20公里后,车子开进了大山之中。

盘山的水泥路九曲十八弯,路面狭窄,仅能容纳小型车辆通过,遇到会车,只能在一些稍宽的地方,一辆车尽量靠边停车,另一辆车小心翼翼地通过。

路边山壁陡峭,几成90度。山上巨石遍地,极少乔木,只有石缝里生长着一些灌木,路边不时闪过的一丛丛竹子,就是山上最高大的植物了。

而在极深而又狭小的山谷中,零星坐落着几处民房,当地人叫做“屯子”。屯边几块巴掌大的梯田,每层往往只能种一行庄稼。这就是我们的目的地——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田东县作登瑶族乡坡教村。

田东县是革命老区,轰轰烈烈的百色起义发源于此,当年也是右江苏维埃政府所在地。近年来,田东在政策扶持下发展迅速,如今已是“西部百强县”之一。但是在距县城20多公里的大山中,还隐藏着很多贫困村,坡教村就是其中之一。

坐落在群山之间的坡教村,全村有239户900多人,但却分成了13个自然屯(现在已经有1个屯自然消亡,另有4个屯虽然仍有户籍人口,但实际上常年无人居住),大的屯子几十户,小的屯子只有几户人家。2017年这里人均年纯收入不足4000元,人均年纯收入低于3500元的贫苦户有68户,是田东县53个贫困村之一。

吴祠勇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办公厅人事处的主任科员,然而他近年被提及最多的身份,是坡教村扶贫驻村第一书记。据他介绍,坡教村贫困的主要原因是自然资源不足,全村只有905亩土地,人均不足一亩,其中三分之二还是石缝地。

由于石山无法保持水土,也无地下水源,只能在下雨时依靠水池蓄水,遇到干旱少雨时,连当地老乡的饮用水都很难保障,庄稼更是难以生长。而山谷中的少许平地,在下雨时又会被山洪淹没,无法种植一般农业作物。过去,全村最主要的收入来源就是外出务工。

吴祠勇的思路是“因地制宜”。一年来,他跑了几次省城,请教了农业专家,结合坡教村的地质特征,积极发展芒果和甘蔗种植等特色农业,覆盖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超过90%,有效地解决了作物种植问题。

甘蔗丰收了,销路在何方?吴祠勇一时犯起了踌躇。

作为“三村工程”中“村官”部分的重要一环,吴祠勇的问题也是中国平安的问题。中国平安及时向南华糖业发放了1亿元产业扶贫贷款,在当地建起制糖厂,有效解决了甘蔗销路的问题,现在坡教村的甘蔗种植大户,每年仅甘蔗种植一项,就可以有三四万元的收入。搭配其他作物种植、牛羊养殖、农产品深加工等收入来源,脱贫致富就在眼前。

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坡教村的贫困人口从68户锐减为8户。产业扶贫,让输血变为造血,增强贫困地区内在的发展动力,从而真正实现可持续的脱贫。

这仅仅是田东坡教村扶贫的一个片段。这种扶贫模式如同“搭积木”——通过各要素之间的有机组合,把各个版块整合起来,合力聚积,最终生成能够改变贫困地区现状的牢固根基。

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是许多地区和家庭脱贫工作的梦魇。由于交通、收入和理念等因素,很多村民平时得不到充足的医疗保健。“小病抗一抗,大病回家躺”。而这一抗,很可能将小病拖成了大病,治疗花费巨大,导致贫困。

如果能够在平时注意身体检查,及早发现疾病的苗头,及早治疗,可能花费少、效果好。这也是坡教村扶贫中重要的一块“积木”。

中国平安在坡教村捐赠了检测一体机等医用器具,并对村医定期进行专业培训,大大提高了村卫生室的医疗诊断能力。去年,作登瑶族乡驮瓜村卫生室的医生罗妙亮参加了中国平安组织的村医培训,接触到许多前沿医学知识。在村卫生室里,她颇有感触地说,“我在乡村行医多年,除了医术要全面,更要讲究科学。有了检测一体机,诊断的准确性和效率都大大提高了”。

此外,配合中国平安在全国投放的移动体检车和随车配备的专业医生团队,为村民提供巡回免费体检。这些检测结果会汇总保存在云端,并同步共享给当地卫健部门,对于卫健部门收集基层医疗信息、合理配置医疗资源,起到了重要作用。

习近平同志曾说,“扶贫必扶智”。教育扶贫在助推脱贫攻坚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让贫困地区的孩子接受良好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更是解决贫困地区发展和贫困家庭持久脱贫的根本手段。

中国平安的积木理论同样体现了这一点——能搭起来根基在产业,能搭多高还要看人才。坡教村的教育环境改善,是整个扶贫计划的关键一环。

为最大化教育资源利用,坡教村与同乡的平略村集中办学。坡教村的孩子们平时寄宿在学校,周末回家。校舍由有关部门援建,硬件条件较好,但师资力量十分薄弱,固定教师较少,给教学带来了极大的不稳定性。

据平略村岜皓小学校长阮张政介绍,全校十几名教师,要负责包括学前班在内7个班的教学任务,这其中在编教师只有六七人,其余都是来支教的志愿者。志愿者虽然可以给孩子们带来更多新鲜的知识,但是通常在这里工作最多2年就走了,短的甚至只有一个学期,教学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得不到保障。

要让孩子们得到持续的优质教育,还需要另辟蹊径。“技术加素质”,是中国平安的撬动方法。

2018年,中国平安在岜皓小学挂牌田东县第一所平安智慧小学,为学校装配了光伏屋顶发电站,保障学校用电,并在四年级教室安装了远程直播课堂吊麦系统,这套系统完全运作起来后,岜皓小学的学生们可以同步接收到城市学校的教学内容,并可以进行实时互动,和城市里的同龄人共享同样的优质教育。

而在百色靖西市,平安在为贫困山区捐建小学的同时,还邀请了来自全国各地的知名作家和艺术家,为靖西当地的学生们带来了别开生面的文学课和艺术课,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也能领略大师的风采,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在心中种下美学的种子。

产业、健康和教育,是中国平安“三村建设工程”中最重要的三块“积木”。利用平安的金融实力、技术能力和经营经验,帮助贫困地区开展产业建设;同时输入优质的医疗资源,提升贫困地区群众的医疗健康水平,防止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此外,为贫困地区引入优质教育资源,提升下一代综合素质,有效切断贫困的代际传递。三者相辅相成,产业扶贫是一切脱贫工作的基础,医疗扶贫则着眼于群众的切实利益,教育扶贫则巩固脱贫成果、着眼未来发展。同时打通地方资源,实现政企协力,各模块各司其职,合力脱贫。

据田东县扶贫办工作人员介绍,2018年全县18个贫困村实现脱贫摘帽,1616户6615贫困人口达到脱贫标准,全县综合贫困发生率降至2.16% 。“三村工程”的模块化扶贫已见成效,然乡村振兴事业任重道远,“积硅步以至千里”,我们期待更多的社会力量加入到精准扶贫这一伟大的国家战略中,由小模块组成大模块,由一个模块裂变成多个模块,共同见证时代进程。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