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一碗美味,成了日本人生活中最好的安慰

中午十二点,新宿的一兰拉面门口又开始排起队来。

责任编辑:吴悠

(资料图/图)

中午十二点,新宿的一兰拉面门口又开始排起队来。

店里甬道早已挤满,食客只好在店外等待。店员耐心地引导人们在人行道靠道路一侧的边缘上排队等候,这样既不会阻碍行人,也不会挡住隔壁商店的入口。这是一兰总结的经验。虽然它不时为人诟病排队太久,味道一般,却始终不乏追随者。

事实上,在日本拉面店前排队的人群是一道常见的风景。即便是无名小店,有时也大排长龙。虽然这与日本店面狭小不无关系,但当中凝结的人们对拉面的热爱,不可置疑。

(资料图/图)

从中华面到日式拉面

早在15世纪,中国的碱水面便传入日本,奠定了日本的面条形态。在相国寺鹿苑院居住的僧侣在日记中写道,他曾在中国古书《居家必要事类》中专门查看关于酒与面食的内容,书中讲到一种叫“经带面”的玩意,由两斤小麦粉、一两碱和二两盐揉制做成。这成为日本首册面条教科书。当时,做面只强调面条本身,对于面汤及配菜完全没有讲究。

1859年,日本横滨、长崎、箱馆三个港口正式开埠,移居日本的外国人口数量增加,海外饮食文化随之流入东瀛。中餐馆陆续开张,面食成为其标配。中华面食人气高涨,不少日料店也开始学习烹饪,但依然以传统做法为主,重面不重汤。

(资料图/图)

渐渐地,日本人开始改造这份餐桌上的舶来品,调制味道浓厚的高汤,又在面条上铺上叉烧、麻笋、海苔,撒上芝麻和葱。朴素的面条换上新面孔,拉面的轮廓逐渐被勾勒出来。

(资料图/图)

拉面这个名称究竟是什么时候出现的,没有一个明确的说法。面条中是否加入碱水,成拉面与其他日本面条的区别。1910年,商人尾崎贯一从横滨中华街招聘了12名中国厨师,在东京浅草创立面向日本人的中餐馆“来来轩”,大受欢迎。这家店被视为日本首家拉面店,这一年则被称为“拉面的元年”。

此后,拉面虽然因战争命途辗转,繁荣一时,又被迫转入地下,只可在黑市售卖。受到关东大地震的影响,不少在东京开业不久的拉面馆则被埋葬于废墟中,拉面师傅流散四处。但拉面从未在人们的生活中缺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温翠玲 校对:胡晓菲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