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四光与丁文江的恩恩怨怨

对中国现代地质学发展史产生重大影响的有章、丁、翁、李四大家。回望历史,在丁、李关系中,如果李四光在1950-1951年间讲的是真心话,劝驾出山、书序志悼、长沙谒墓、催促整理遗稿、参与丁奖授受活动等等,就显得虚伪;如果当年的那些行动是真情表达,则李四光在1950年后表现就极为费解。

责任编辑:刘小磊

地质考察中的李四光(中)。 (樊洪业 供图/图)

回望历史,在丁、李关系的履历表中,如果李四光在1950-1951年间讲的是真心话,1944年之前那些命名“丁文江(ting)”、劝驾出山、书序志悼、长沙谒墓、催促整理遗稿、参与丁奖授受活动等等,就显得虚伪;如果当年的那些行动是真情表达,则李四光在1950年后表现就极为费解。

从尹赞勋的诗说起

章丁翁李四大家,今后地质遗响大。

万人敬仰章夫子,戡乱战犯脚下踏。

一分为二是规律,评人不要简单化。

四人评价不定案,妄想地质向前跨。

名列第四李四光,建国前后不一样。

前尊后敬我有变,不知同行怎样讲?

地质创业第一人,遍查历史无与伦。

丁翁地阀两头目,莫惜笔墨赶著文。

这首“无题”诗作,是地质学家尹赞勋(1902-1984)先生1983年在患病住院期间写下的。

尹赞勋曾任中央地质调查所第四任所长(1940-1942),1957年以后任中国科学院地学部主任,可以说是中国现代地质学史上的一位要角。

尹氏晚年为总结一生得失,根据自己的日记撰写了一本回忆录,成书于病榻之上,名为《往事漫忆》(海洋出版社,1988)。这首诗很可能是在回忆往事的过程中反复修改后才附录于书末的。未久,1984年1月27日,尹先生与世长辞。

这本小册子不到10万字,内容很丰富,极具史料价值,但用纸、插图的质量都很差。1983年就写完了,不知为什么到1988年8月才出版,难免令人觉得有些蹊跷。

这首诗写了中国科学史上的一桩公案,但表述得略显隐晦。要读懂这首诗,需要更多了解一些与诗中所涉地质学领域章鸿钊(1877-1951)、丁文江(1887-1936)、翁文灏(1889-1971)、李四光(1889-1971)“四大家”相关的历史内容。

章鸿钊、丁文江和翁文灏,是中国现代地质学和地质事业的创始人,他们携手打造的地质调查所,硕果累累,人才辈出,闻名中外,是中国地质学领域的重镇。稍后回国的李四光,先后主持过北京大学地质学系和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亦为中国现代地质学的重要奠基人,在研究、教育和组织管理方面都有突出贡献。

丁文江早于1936年初去世。翁文灏于1948年底被列为战犯。

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8月25日,政务院决定成立“地质工作计划指导委员会”,任命李四光为主任委员,尹赞勋、谢家荣为副主任委员,章鸿钊为顾问。11月初,在北京召开了中国地质工作计划指导委员会扩大会议。会议开始时,主持会议的李四光,在恭请章鸿钊老人致词之后,即讲话高度赞扬这位老人,还特别说明“这次会议确是章老先生开创中国地质事业以来第一个重要的会议”。

翌年9月6日,章鸿钊在南京去世,李四光在北京中国地质学会为章举行的追悼会上的致词中进一步明确地强调:

(章鸿钊)对于中国地质事业的开创贡献尤大。因此中国地质事业创始人不是别人,而是章先生。

“不是别人”这四个字,是在断然明确地论定“创始人”的地位,是要“罢黜丁、翁,独尊章氏”。

在政权更迭的历史关头,李四光乘势改写了中国地质学的历史。在政治强势之下,原居主流的地质学人失去了话语权。此后直至改革开放之前的30年中,李四光的历史定调成为陈述中国早年地质学史的不二准绳,同时也长期构成了中国20世纪科学史上的一大公案。

1980年代,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长期噤声而心怀隐痛的老辈地质学家们,追寻历史真相的科学史研究者们,不断突破原有的无形禁区,逐步将地质调查所、丁文江、翁文灏这些被埋没的真实形象重新展示在世人面前。但是,因为吃够苦头而心有余悸的人们,在“翻案”的路上一步三回头,走得小心翼翼。

1983年下半年卧于病榻、预感到来日无多的尹赞勋先生,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在回顾平生的回忆录中,为了追求历史的公正,为了地质学在中国今后的健康发展,留下了他临近生命终点时的心中呐喊。

尹赞勋诗释读

再来说尹赞勋的诗。

全诗可分四节,每节四句。第一节,说对中国现代地质学发展史产生重大影响的有章、丁、翁、李四大家。但这四个人的命运却很不相同。其中章鸿钊受到敬仰,翁文灏却因“战犯”获罪而被人踩在脚下,不得翻身。

第二节,说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不能这样简单化,应该一分为二。如果对这四位没有公正的评价,会影响中国地质学未来的发展。

第三节,李四光应该名列第四,我尹赞勋对他的看法,在新中国成立前后是不同的。成立前是从内心“尊”他为师长的,以后则只能说是心存“敬”畏而远之了。不知同行们是怎么想的(其实为明知故问)。

第四节,名列第一位的章鸿钊老先生,主要成绩是在地质学史研究方面,但没有多少现代地质学研究成果。被李四光称为“地阀”的丁文江和翁文灏,才真正是中国地质学界的两位领袖。最后的“莫惜笔墨赶著文”,一个“莫”字,分明是要人们赶紧著文为丁、翁洗冤。

对同期的诗作,作者都注明了写作的时间在某月某日,甚至是某时,唯独这首诗只署“1983年患病住院期间写作”。持续时久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Ashley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参与评论


精选评论 (30)


138****1020
回复

138****1020

2024-09-28

有理有据,佩服,那些带节奏的就是要你这种内行来反驳,。本来科学就不应该和政治挂钩,我们先辈的教训够深刻了,需要我们这些后人和我们的后人谨记!

2014-04-05

行了,丁文江若有能,北大地质系为什么都大鸭蛋?何苦请李四老回国教学?黄汲清、谢家荣若有能,何长工任书记的地质部当年何苦将他一脚踢出?勘探大柴达木、塔里木、大庆、胜利、大港、江汉、北部湾、延安等一系列油田的大事是开玩笑的?大庆油田地层复杂,大范围勘探勘探耗资两亿,是黄汲清、谢家荣两个基层处级干部决定得了的?何况中国石油大规模勘探从58年开始,57年两人就被周恩来撵出石油部门,柴达木、塔里木、大庆、胜利、大港、江汉、北部湾、延安等一系列油田和他们一毛钱关系没有,是扼杀一批真正学者吗?57年反右前,周恩来特意乘飞机到杭州疗养院劝李四老别放炮,就是因为只有他才能起关键能源勘探作用。该会不过是应景放个炮,就上纲上线到政治有问题,这不和极左一个腔调吗?国家档案摆在哪里,谁都混淆不了。66年连何长工都受冲击,李四光被毛、周特批不许,就是因为他在石油各种资源开发、地震预报、地热开发上起关键作用。杨尚昆、钱学森纪念李四光百年诞辰报告里介绍,唐山大地震早在1971年他就在当地设地震观测站,73年有人在其去世后贸然撤掉,导致一场空前灾祸。这种准确预报是阿谀奉承得了的吗?还凭真本事!科学的归科学,政治的归政治。否定英美留学的科学家在中国科技、经济建设的贡献和极左没什么区别,仍会为害当今建设;当今仍不容许愚昧、妒贤嫉能蔓延。

152****6826
回复

152****6826

2023-06-11

respect!

2015-01-25

作为二老爷(李四光)后代,看到这些说道先祖的文章,心情很复杂,我们晚辈惭愧呀,我们需要努力为中国创造出更多创新型的成就,否则真是愧对先人了。二老爷除了是地质学家,还跟老爷(李四光的哥哥)一样,都是同盟会元老,他们是谨遵孙总理遗训的,改造中国是他们的最大愿望,所以他们的思想方式一定是不同于普通人的。他们那一代人,改革中国传统陋习的心愿是何等迫切,不可能把政治与学术分开的。无论如何,我要感谢作者让我看到了先祖一些新的事情。

回复

2015-01-25

作为二老爷(李四光)后代,看到这些说道先祖的文章,心情很复杂,我们晚辈惭愧呀,我们需要努力为中国创造出更多创新型的成就,否则真是愧对先人了。二老爷除了是地质学家,还跟老爷(李四光的哥哥)一样,都是同盟会元老,他们是谨遵孙总理遗训的,改造中国是他们的最大愿望,所以他们的思想方式一定是不同于普通人的。他们那一代人,改革中国传统陋习的心愿是何等迫切,不可能把政治与学术分开的。无论如何,我要感谢作者让我看到了先祖一些新的事情。

回复

2014-04-22

李四光就是个傻逼

回复

2014-04-05

行了,丁文江若有能,北大地质系为什么都大鸭蛋?何苦请李四老回国教学?黄汲清、谢家荣若有能,何长工任书记的地质部当年何苦将他一脚踢出?勘探大柴达木、塔里木、大庆、胜利、大港、江汉、北部湾、延安等一系列油田的大事是开玩笑的?大庆油田地层复杂,大范围勘探勘探耗资两亿,是黄汲清、谢家荣两个基层处级干部决定得了的?何况中国石油大规模勘探从58年开始,57年两人就被周恩来撵出石油部门,柴达木、塔里木、大庆、胜利、大港、江汉、北部湾、延安等一系列油田和他们一毛钱关系没有,是扼杀一批真正学者吗?57年反右前,周恩来特意乘飞机到杭州疗养院劝李四老别放炮,就是因为只有他才能起关键能源勘探作用。该会不过是应景放个炮,就上纲上线到政治有问题,这不和极左一个腔调吗?国家档案摆在哪里,谁都混淆不了。66年连何长工都受冲击,李四光被毛、周特批不许,就是因为他在石油各种资源开发、地震预报、地热开发上起关键作用。杨尚昆、钱学森纪念李四光百年诞辰报告里介绍,唐山大地震早在1971年他就在当地设地震观测站,73年有人在其去世后贸然撤掉,导致一场空前灾祸。这种准确预报是阿谀奉承得了的吗?还凭真本事!科学的归科学,政治的归政治。否定英美留学的科学家在中国科技、经济建设的贡献和极左没什么区别,仍会为害当今建设;当今仍不容许愚昧、妒贤嫉能蔓延。

2014-02-05

颠倒黑白的政治伎俩,造就了一批溜须拍马、阿谀奉承的伪学者,埋没、扼杀了一批真正的学者。向丁文江、翁文灏大师致敬!

回复

2014-03-09

比较同意楼下录洋的意见,脱离当时的社会大环境来品评人性是没有意义的。

回复

2014-02-10

拜读

回复

2014-02-09

平心而论,在当年的政治环境下,很少有人能坐怀不乱、坚持原来的立场,我怀疑李的转变定有其难言的隐情,也许是我们当下的人难以了解而已。对于像李四光这样知名的学者,凡是当时想要利用他的人肯定会狠下功夫对他进行政治攻心的,因为这是关系到新成立的政权如何争取人心的大事。而李的立场转变则是决定他今后“如日中天”的关键。感谢作者给我们展现了一段历史,使我们了解到“人无完人,金无足赤”,将他的真实面目展示给世人。希望有更多的文章,向世人讲解过去真实的历史。文中没有叙述翁文灏是如何列为战犯,他是否也与李有什么恩怨呢!

回复

2014-02-07

我们什么时候知道更多的事实与真相

若竹
回复

若竹

2014-02-06

陈也是大家啊

2014-02-05

在中南大学(前中南工业大学,前前中南矿业学院),有“南陈北李”之说,搞了半天,陈老根本不入座的呀……

回复

2014-02-05

在中南大学(前中南工业大学,前前中南矿业学院),有“南陈北李”之说,搞了半天,陈老根本不入座的呀……

回复

2014-02-05

哥们,非要权威才能写史吗?你失望是因为你还处于很低的层次——低到读不懂史!建议你平时多读读书,尤其是史学著作。

2014-02-03

不知作者写此文所谓何意,你是地质学界的什么权威吗?你有什么理由让人们相信你讲的就是事实?文章太滥了!南方周末刊登这样的文章让人失望!

回复

2014-02-05

颠倒黑白的政治伎俩,造就了一批溜须拍马、阿谀奉承的伪学者,埋没、扼杀了一批真正的学者。向丁文江、翁文灏大师致敬!

回复

2014-02-05

政治怠害中国不是一两天了•••

回复

2014-02-04

不敢妄下结论,只想原理政治

回复

2014-02-04

政治。。。 体制。。。 人心。。。

回复

2014-02-03

你嘛的,总算知道什么是高级黑了,南原来就是高级黑的老巢啊!

回复

2014-02-03

不知作者写此文所谓何意,你是地质学界的什么权威吗?你有什么理由让人们相信你讲的就是事实?文章太滥了!南方周末刊登这样的文章让人失望!

回复

2014-02-03

文化学术一向政治献媚就丑态毕露,何况在那个年代

回复

2014-02-03

感谢作者的实事,让我们更深刻理解历史中的人。根据我掌握的材料大胆推出一下李老在50年左右的心境:第一种可能是被共产主义在中国的胜利所狂热着,亦被当时毛一代伟人所感染,所以在内心深处确实革命着,也就是30年前真感激,30年后真决裂,是为新中国和民族百年苏醒而内心革命,要知道当时文化界不止他狂热,包括流英的老舍都这样,学文的尚且狂热何况血性的理工男;也许另一种是虚伪,但为了能让学术研究得以继续适应政治气候也是应该的,这恰说明李的成熟和大节,丁大哥泉下也会理解当时李老弟的苦楚,从里一方面讲,换了别人也许还不如李做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