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下乡VS村社互助 农地流转的两派试验

自从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放出信号启动新一轮土改后,农村土地前所未有地牵动着各路目光,但巨大分歧亦由此而生。土地流转,谁来主导?流转给谁?怎么流转?钱从哪来?地作何用?在这些关键问题上,各界争论不休。

责任编辑:肖华 助理编辑 温翠玲 实习生 徐庭芳 王谦秋

农村土地前所未有地吸引了各路目光,也引起了巨大争议。图为2013年11月8日,浙江桐乡市校场东路,一位农民挑着番薯藤从围墙里钻出来,他身后的土地将被用于商业开发。 (CFP/图)

自从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放出信号启动新一轮土改后,农村土地前所未有地牵动着各路目光,但巨大分歧亦由此而生。土地流转,谁来主导?流转给谁?怎么流转?钱从哪来?地作何用?在这些关键问题上,各界争论不休。

南方周末记者记录了这一领域里的两个主要派别——分别主张由村社农民互助和主张资本下乡——各自持续了四年的土地流转试验。

一场关于土地的大争论正在中国徐徐展开,最新的争议是2014年1月10日,国土资源部部长、国家土地总督察姜大明公开说,“决不允许城里人到农村买地建房的所谓‘逆城镇化’行为”。

自从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放出信号启动新一轮土改之后,农村土地改革前所未有地牵动着决策官员、研究者和各路资本的目光。但是,争论也前所未有的激烈。

这种分歧,从2013年11月底清华大学组织的一场关于土地流转的研讨会上可窥一斑。两位演讲者——李昌平和王世渝,发表了近乎针锋相对的演讲。某种意义上,这恰是农村土地流转问题上两个不同派别的对话,因为两位演讲者,均为多年亲身参与土地试验的“实践派人士”。

这两人都有或长或短的农村任职经历——李昌平出身体制内,曾经四次担任乡镇党委书记、县农村工作部副部长等职,长期从事“三农问题”研究。上世纪八十年代末,王世渝曾在重庆巫山县官阳区当了三年副区长,当时就在大巴山“搞实验”,用机械化、工业化的手段帮助农民生产加工魔芋提高收入,其后十几年他更多地投身于资本市场,先后参与设计海南农产品批发市场、农产品期货市场,并运作新希望、德隆系下农业企业等公司上市,自称“农业产业链的每个环节都参与过”。

两人对农村、农业与农民都极为关切,都认为自己站在农民的利益上,希望能拯救日益凋敝、空心化的中国村庄,增加农民财富,并重建新的农村秩序。

两人同样都反对土地私有,反对土地向单一、垄断的大资本集中,都反对以各种变通方式触犯农业用地,坚持“要守住农业用地的底线”。

但在解决“流转给谁、怎么流转、钱从哪来”的问题上,两人产生了莫大的分歧——李昌平主张效仿台湾农会制度,主要通过“内置金融”在村庄内部解决;而王世渝则认为,遍观全世界的土地制度,“土地信托流转是中国今天的环境下最好的模式”,他力挺资本下乡推动农业产业化,辅之以外部金融。

王世渝认为对方的方案过于封闭和缓慢,而李昌平则认为“不怀好意”的城市资本觊觎的是工业制造衰落之后廉价的农村土地,以及最终可以转化为能源的农业资源。他认为农民和农村集体应该在土地流转中享有更大比例的收益和更强势的主导权,而“村社共同体”是农业产业化无法替代的农村秩序的内生机制。

有意思的是,四年前,两人几乎同时站在土地流转金融试验的原点,只不过其后四年,一个向左,一个往右。尽管他们都认同两种模式可以共存,但都坚信自己主张的方案才是“最有出路”的出路。

南方周末记者走进了他们的每一块试验田。

李昌平:“内置金融”试验

在一个封闭的村庄里搞内置金融和土地流转,建立“内生机制”,过程必然是缓慢和小范围的,而且仰赖村干部的道德和能力。

四年前,李昌平开启了乡村试验的第一步。

2009年10月12日,河南省信阳市郝堂村,夕阳红资金互助社挂牌成立。和中国的大多数村庄一样,这时候的郝堂村荒芜凋敝,全村两千多人,一半劳力外出打工,剩下留守的多是老人小孩。

这个资金互助社被李昌平称为“内置金融”,资金取之于村民,亦用之于村民。

成立之初,互助社共募集34万资本金——15个老人每人自愿缴纳2000元股金,区里的支持资金10万,李昌平出资5万,外加7个发起的村民各2万。

村子里的年轻人符合一定条件,就可以从互助社贷款创业。按照社员们“两天两夜吵出来”的章程,利息收入40%用于养老金发放,30%公积金,15%管理费,15%风险金。

最早一批入社的老人拿到的养老金,已经超过了当初掏出的2000元本金:2009年底,15名老人每人拿到300块钱。其后三年,分别为570元、720元和800元。

到2013年,全村八成以上的老人都加入了资金互助社,互助社资本金超过两百多万。

这只是第一步。接着村里专门成立了一家绿园生态旅游开发公司(以下简称绿园公司),法定代表人为村支书。

郝堂村地处山区,村子面积很大,占地20平方公里,但耕地只有1900亩,人均0.9亩。这个城郊山区的村子,对山林和土地一直都看得很重,过去郝堂村的土地宁可荒着,也很少转包。在村里,南方周末记者随机询问村民,得到的答复大多是说,“祖宗留的,谁的林子耕地都不转包。”

因为一个特别的机缘,中央美院油画师孙君来到这里,帮助郝堂村重新调整村庄水系,改造旧房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刘之耘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参与评论


精选评论 (25)


回复

2014-02-25

有待时间的检验

回复

2014-01-23

两个砖家叫兽是不是傻逼啊,庄稼地都他妈搞有机农业,还有地种粮食吗?这是威胁我国粮食安全呀,小心习主席弄死你们,纸上谈兵,哗众取宠,南方周末怎么能报道这样的事,让人费解

回复

2014-01-22

政策出发点是好的,但是村一级属于自治,缺少有力有效的审计监督机制,普通农民的权益很难受到保护。目前的地方政府搞个新型城镇化都能变相成为开发商,农村土地流转政策很容易被他们拿来明火执仗地剥夺农民利益,一旦全国性的出现此类事件,社会动乱在所难免。

回复

2014-01-21

土地流转是消减中国经济泡沫的好方法。

dawndan
回复

dawndan

2014-01-21

如果土地全部收为国有会怎样?农民是没地了,可只要有产业带动,就业、社会保障等等配套跟上,农民就彻底和市民一样了,现在这些市民们没有地,不是比有地的农民生活得更好么。这样一来户籍问题也顺带解决了,嘿嘿~~

回复

2014-01-20

土地政策是基本国策,应该是基石!但是被一些别有用心的政客和资本家利用了!可想而知的是百年后,地主是不是再次出现在这片土地上!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打着为农民好的幌子,让土地可以流转!没有土地的农民只能去给地主(周扒皮)做长工了!这是历史的倒退,民族的罪人!谁将土地流转谁将被历史镌刻在耻辱柱上!

回复

2014-01-19

过度追求GDP,导致高通胀。引发了一系列民生问题不解决,倒变本加厉打起农村土地的想法了。

回复

2014-01-18

希望看到更多相关深度报道。

志心
回复

志心

2014-01-18

四保太少,我又不搞建筑,应该联合多保,不知保发不发裤子。我的棉裤早叫我当柴火少了。新城镇,我的乖乖,快搞啊。好了,爷爷又喘气了,我先出去看看开水饱不饱

志心

2014-01-18

我家没按那什么气,就是爷爷气。狗屎也烧不开锅。我的鼻炎会越来越坏,怕死我了。农社说保,我去一打听,保要交屋。唉……交就交呗,反正我家的庄稼早交了。就是冷,我现在敲字都哆嗦

志心
回复

志心

2014-01-18

我家没按那什么气,就是爷爷气。狗屎也烧不开锅。我的鼻炎会越来越坏,怕死我了。农社说保,我去一打听,保要交屋。唉……交就交呗,反正我家的庄稼早交了。就是冷,我现在敲字都哆嗦

志心

2014-01-18

揉这些棒槌面子,还没个擀竹子活活把我爷爷气出病了。子曰,他们说了一口。你说气不气人。关键是我鼻子不通气,爷爷也不出声。就躺这那闭目,冬天本来还可以捡些柴火叶子烧,现在也都环卫扫去了。就是狗屎他们留着……

志心
回复

志心

2014-01-18

揉这些棒槌面子,还没个擀竹子活活把我爷爷气出病了。子曰,他们说了一口。你说气不气人。关键是我鼻子不通气,爷爷也不出声。就躺这那闭目,冬天本来还可以捡些柴火叶子烧,现在也都环卫扫去了。就是狗屎他们留着……

志心

2014-01-18

我不是反动派,现在的叔叔大爷,动不动就扣帽子,我的鼻炎是越来越坏了。喘气都喘不遛。我爷爷说生化止咳,可是鼻子不通,我爷爷就不告诉我了。我祖爷爷家教就是严。愣是把我爷爷搞到鸟屎狗庄去,教书。一窝子香饽饽,合起伙来揉。教书的……

志心
回复

志心

2014-01-18

我不是反动派,现在的叔叔大爷,动不动就扣帽子,我的鼻炎是越来越坏了。喘气都喘不遛。我爷爷说生化止咳,可是鼻子不通,我爷爷就不告诉我了。我祖爷爷家教就是严。愣是把我爷爷搞到鸟屎狗庄去,教书。一窝子香饽饽,合起伙来揉。教书的……

2014-01-17

城镇化,呵呵,没有过上"上楼的城市生活"的人以在市中心买套房子为荣,当宅基地,集体用地使用权流转起来的时候大量资本流入农村,以上楼生活为目标的人会不会变成了折腾自己呢,不过两手准备的人还是居多,除了生活配套和一些大型的城市气息和公共服务设施外,当然包括医疗教育的问题,在几小时几小时生活圈里,我们有必要涌进大城市中心吗,思考

回复

2014-01-18

心系农业

gkhf838
回复

gkhf838

2014-01-17

我看到的城镇化是这样的;首先地方政府确立项目那就把市里的一些大学职专迁到农村,农村的宅基地和农田卖给政府换楼房,而地方政府将收回的大片土地的百分之几给没有宅基和耕地的农民盖房安置而80%的剩余土地进行商品房的开发,没被收购土地的农民只得到微薄的补偿款(每人7.5万元,大队扣管理费1万元最终每人才得6.5万元终止了与农业社关系)而被迁的学校土地政府以高价卖给了开发商。在城镇化的变革中,真正受益的不是农民也不是学校。耕地没了不能再生,农民还是农民,是一个没有土地的农民。

回复

2014-01-17

关键被掠夺谁来公证。

回复

2014-01-17

这些年,农村钱投了不少,但效果不明显。这方面截留挪用也少了,我不知道问题在哪里。反正,新农村建设不能光靠老人妇女孩子吧。

回复

2014-01-17

城镇化,呵呵,没有过上"上楼的城市生活"的人以在市中心买套房子为荣,当宅基地,集体用地使用权流转起来的时候大量资本流入农村,以上楼生活为目标的人会不会变成了折腾自己呢,不过两手准备的人还是居多,除了生活配套和一些大型的城市气息和公共服务设施外,当然包括医疗教育的问题,在几小时几小时生活圈里,我们有必要涌进大城市中心吗,思考

回复

2014-01-17

逆城镇化,呵呵,没有过上"上楼的城市生活"的人以在市中心买套房子为荣,当宅基地,集体用地使用权流转起来的时候大量资本流入农村,以上楼生活为目标的人会不会变成了折腾自己呢,不过两手准备的人还是居多,除了生活配套和一些大型的城市气息和公共服务设施外,当然包括医疗教育的问题,在几小时几小时生活圈里,我们有必要涌进大城市中心吗,思考

回复

2014-01-17

你这只是消极的反对,并没有没什么建设性的意见,农村的土地必须流转——集中,这是大机器化耕作的必然结果。虽然这个结果也不是我这个农村出来的年轻人所愿意看到的。

2014-01-17

农村土地不能开放。第一,中国大多数农民的处境并不好,土地是他们们唯一的依靠。国家如果开放,资本一旦涌入农村土地市场,农民的土地很有可能会贱卖,而目前农民还没能力创造新的价值,也就是说农民最后的处境堪忧;第二,目前中国的经济状况是权贵与资本的结合体,资本进入受益的不是农民,农民虽然拿土地这个命根子换了点钱,但那改变不了他们艰难的处境,最后受益的还是资本家;第三,房地产的问题,很明显房地产是存在泡沫的,但是政府是肯定不能让泡沫破,也不能挤压,而是要维持现状;第四,一旦农民最后后面的实际问题还是解决不了,那就不是农民了,就会变成流民,容易引发社会不安。

回复

2014-01-17

很好的尝试,但是报到还不够具体,读起来还是比较晦涩,希望能引入更多的相关专业信息进行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