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颠倒黄白】高考里的“酒徒”

现在该谈谈语文考卷除了作文外的其他问题了。“轻舟八尺,低篷三扇,占断蘋洲烟雨。镜湖元自属闲人,又何必君恩赐与?”考卷问的是这两句是什么意思?它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网传答案是,“那些整天酣饮的酒徒一个个都受到封侯,而自己只能做个闲散的江边渔翁。表达了对自己壮志未酬而只能隐居的无奈与牢骚”,切题么?

责任编辑:蔡军剑 实习生 金幼文

高考作文,从立意到命题方式,确实有改善。现在该谈谈语文考卷的其他问题了

每年高考,大家都议论纷纷。议论最多的自然是作文。其实语文考卷里其他问题也不少。而且作文挨了多年批评后,从立意到命题方式,确实有变化有改善。现在也该谈谈其他问题了。比如,今年高考新课标语文I卷一道11分的试题,就大有替古人于灵魂深处爆发革命之嫌。

该试题要求考生先阅读陆游一首《鹊桥仙》:

华灯纵博,雕鞍驰射,谁记当年豪举?

酒徒一一取封侯,独去作江边渔父。

轻舟八尺,低篷三扇,占断蘋洲烟雨。

镜湖元自属闲人,又何必君恩赐与?

随后问了两个问题,考卷第8题:“上阕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它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第9题:“词的结尾借用了贺知章的故事(贺请求回家乡绍兴当道士,唐玄宗诏赐镜湖一角),这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

门户网站、媒体网站和语文教学网站对此有“答案”。答第8题曰“那些整天酣饮的酒徒一个个都受到封侯,而自己只能做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瓦特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参与评论


精选评论 (6)


回复

2013-07-09

其实怎么理解上阕,倒不是最重要的,毕竟这是对一个文学功底人的考究,反而这个时候人云亦云往往更适合学生在考场的心态。出题人的确该反思,是否真的拥有深刻的文学功底,或给出答案的命题人是否能将标准制定的更切合诗句。

回复

2013-07-09

吴澧文章精到,长人见识。 然而我认为大学考语文不应该考这种“死”题。学生不可能对每一个历史、文学的典故考得如此详尽,以作出完美的答案。即使答案完美,也毫无思想而言。 那种“对、错”题,“标准答案”题只宜在中小学考。语文即语言、文字、文章,到大学语文已经到了应用阶段,应注重语言文字的流畅和文章的思想性。 语文考题应结合当今的时代特点,如给老师、同学、朋友各发一条微讯;写一篇最近新闻的评述;对某一社会争论观点说说自己的看法;诸如此类-------。

回复

2013-07-07

李木“颠倒黑白”的一大特色,是先假定一个结论再借题发挥,然后借其“高深”的知识,进行意识形态说教。本文中把网传的“答案”先虚拟为可拿十一分的标准答案,再对酒徒之褒贬乃至中国教育的评价体系做出道德批判。上次在对宿舍投毒案的评论中,他是先想像出由同学不冲马桶的“小事”引发矛盾,然后再假题真评,直至把“小事”发散到外交领域借题发挥了一番。这种行文风格和逻辑真叫人自叹弗如。也难得有南周独具慧眼,让人增长见识。 既然号称旅美学者,本不应辱没了“旅美”二字。李木更应该发挥地域优势,多谈谈美国的奇闻异事。包括当今热得烫手的斯诺登事件,借此告诉我们老美的爱国情怀,基督徒信奉的诚实理念,对比一下中美之间对于异见人士的处理手法等等。让众多国内的爱国青年多多接受来自李木的非爱国主义熏陶,把爱国的帽子早早扔进太平洋去。

回复

2013-07-07

可以称您为学者,但是仅限于学术讨论领域。请勿借题非议高考命题,请问您写这篇文章用了多长时间,在高考有限的时间里,考生想的最多的不是深入研究一个课题,而是尽可能把自己的答案向命题人靠拢,虽然会招致很多人对教育制度的批判,但是这就是现状,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不会改变。

回复

2013-07-06

教育部的标准答案把我们思维的裤腰带勒得越来越紧。是我们的答题思维只能在它那个圈圈里转悠。

回复

2013-07-05

您是高人,没怎么读懂。干脆,写出您的题目答案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