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真】喧嚣的清明

清明时节,本是肃穆追思,庄重缅怀的日子,现实的情景,却是一年比一年喧嚣。我们应当怎样度过清明节才是真正体现它的意义?我们应当怎样面对先祖才是对他们最大的礼敬?因为,我们对逝者的态度与行为,某种程度上,就是我们活着的世界真实的投影。

责任编辑:李楠 冯飞

2012年4月4日,清明节当日,福建晋江某公墓里,前来扫墓的人流达到顶峰。几乎每年清明节全国各地陵园都会出现这样的情景。 (何远/图)

编者按:清明时节,本是肃穆追思,庄重缅怀的日子,现实的情景,却是一年比一年喧嚣。五花八门的祭品,紧跟时尚,尽显排场,折射着红尘世界最流行的物质观;烟熏火燎的现场,人潮涌动,拥挤不堪,争执吵闹时有发生;甚至祭奠过后,墓园里垃圾遍地&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小碧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参与评论


精选评论 (50)


回复

2013-04-14

第一张图片是去年的照片吗?图片的文字说明是2012年4月4日,求解释。

回复

2013-04-08

死了都不得安宁吗,这是要闹那样啊

回复

2013-04-08

让祖宗好好的休息吧。。。

回复

2013-04-08

浮躁的人情,人们总是把自己的意愿带给别人

回复

2013-04-08

生者看着好不清净,逝者怎经得起如此折腾。

回复

2013-04-07

敬上一束花,默哀三分钟。文明祭祀。

回复

2013-04-07

也许只有到了清明时节,大家才想起一些东西

回复

2013-04-07

越来越喧嚣-越‘大阵仗’,就必然会‘斯恶矣’-产生黑恶、劣邪之风、之罪行、之罪恶、、、破坏法治国家-和谐国家。

回复

2013-04-06

国人的思想问题,这是真实写照。要继续加强思想教育。

回复

2013-04-06

很诡异的胡法:三四五,四五六,五六七,七七七;六六是头

回复

2013-04-06

炫富玄到祖宗头上来了

回复

2013-04-06

当所有的一切都与商业经济挂钩时,我不知道我们还剩下什么?

回复

2013-04-06

不是显赫的家族,很少持续三代后继续祭扫先主墓的,若干年后必然会出现大批无主墓。与其“子欲孝而亲不待”,不如多多善待老爹老娘。

回复

2013-04-06

花样可真多!这到底是不是聪明?

回复

2013-04-06

当今社会的种种问题,都是物质的迅速膨胀与人们精神文化低下间的严重不平衡。我想这个问题也是我们国家急需解决的。看到这类现象,我国的教育真的得下狠功夫了!

回复

2013-04-06

文明的“古国”

岩泉
回复

岩泉

2013-04-06

前天清明节,从网上看到一些祭奠先祖的帖子,于是有感而发—— 《拜忠良也祭奸臣》 拜忠良也祭奸臣, 或许更体现人文精神。 莫怨人们忠奸不辨, 有些事让历史去矫正。

岩泉
回复

岩泉

2013-04-06

我曾在1996年清明节写过一首诗《光山不是风水地》其中两段:青山年年起坟茔/人间岁岁焚纸钱/山风漫卷灰飞烬/一片孝心枉为然//休将香火炙尸骨/风助火势燃烧天/光山不是风水地/青峰秀谷藏神仙。以此告诫人们珍惜青山。 唐代大诗人王维写得好“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哲人云:“治水在于治山,治山在于植树。”古往今来,仁者无不爱山,因扫墓而烧了青山,实乃不仁、不智、不孝之举。笔者在此呼吁:改一改在墓前焚香烧纸的陈规陋习。扫一扫墓地,培几锹新土,献一束鲜花,同样能尽到我们的孝心。让火远离山林,让山长满树木,让树环抱群山,人间就真正成了“山外青山楼外楼”。

岩泉
回复

岩泉

2013-04-06

而这一切,都必须经过火化这一道工序,方能“通行”于阴曹地府。火——就自然而然地成为载体和中介,体现人类文明的火种在此时此刻便充当了烧毁树木森林的帮凶。 清明节过后,当我们乘车途经山区县,所到之处都可以看到因清明扫墓焚烧祭品而烧毁的大片森林。有的森林很古老,其中不乏珍稀树种,也被那行孝的火种烧得漆黑一片,用残不忍睹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据初步估计每年清明节扫墓期间——一个县人为地烧毁森林面积至少数十万亩。 世人皆知,要成活一棵树,至少十年;要培育一片林最少百年。而要毁灭它只须几天几夜,甚至几个小时就足够了。

岩泉
回复

岩泉

2013-04-06

还有更“孝顺”的子孙,觉得自己享尽了人间的奢糜生活也应该不忘地下的列祖列宗。于是,别出心裁烧几个“三陪小姐”和“庭院保镖”,让他们也享用享用,而且还有保安护着。这种“阳风阴渐”现象近年来已形成一种攀比的趋势,于是带动了一系列“鬼域经济”,君不见各地的冥钞、冥衣、冥房、冥器、冥家俱、冥品自选商场等名目繁多,冥品繁荣,以此烘托“冥府昌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