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不种地的人的地交给种地的人”

政府的最大作用就在于支持家庭农场,给农场适当补贴,帮助他们降低经营成本,让农户不吃亏。国家如果真的要支持家庭农场,需要一系列的措施,要给他们以识别标志,还要培训农场主。但政府是引导,不是要推动。

责任编辑:肖华 助理编辑 温翠玲 实习生 金渡江

家庭农场究竟应该是怎样的?有哪些误区?政府应该做些什么?南方周末记者就此采访了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农民问题研究所所长朱启臻。

朱启臻教授研究农业超过30年,2009年至2010年,他曾带领团队对十多个省市农村进行调研,历时20个月。

南方周末:“一号文件”中并没有明确定义家庭农场,很多人也并不清楚,您是怎么理解的?

朱启臻:非常简单。第一是,家庭成员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的劳动,也就是劳动力不能外雇。第二家庭农场的农户收入源于农场的收入,不是兼业,是主业。简单地说就是指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从事农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小碧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参与评论


精选评论 (7)


回复

2013-03-31

曾经的土改就是赤裸裸的强盗手段。

回复

2013-03-28

打土豪,分田地?

回复

2013-03-28

说句实话, 家庭农场理论上可行,实际上土地已经被有权利的人侵占了。然后再打着租种户的旗号种地。 农民的利益被那些有权利的人侵占了。

回复

2013-03-28

核心问题还是土地用途需要严格管理

回复

2013-03-27

鼓励所谓家庭农场,却限制工商企业,感觉就像拉了半截屎。工商企业参与农地流转,难道就一定用作非农吗,难道家庭农场就不会了吗?土地用途管制的对象是所有土地使用人,而不管你是企业,还是农户。

回复

2013-03-27

文中说家庭农场不能雇佣劳动力,这里指的是“长工”还是“短工”? 我无法想象农忙时候,没有外来劳动力,会是怎样的结果。

回复

2013-03-27

虽然文中没介绍土地怎么“给”,但后面又讲到政府出面购买,从中可以判断搞家庭农场土地集中方式包含了土地使用权的买断。 知道地主怎么产生的吗?除了分封或者其他形式的赐予,还有大部分的地主都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土地流转制度中产生的,主要依靠他们的辛勤劳动。顺便说题外的话,很多地主是没有原罪的,他们是特定制度下的产物,也无关生产力啥的马哲。 有地主,必然就有佃农,除非所有失去土地的人都不从事农业生产,还可能是工人,或者沦为无业的流氓者。如此,社会可能加剧剥削,加剧动荡。农民保有土地的意义,不单是持有某项财产,更是家庭生活延续的支撑,以及社会的稳定。另一方面,并非所有人都一定要持有土地,比如社会足以提供稳定的其他就业方式和必要的福利保障,但不具备这些前提要件的情况下,允许土地大范围流转,其后果是相当可怕的,这样的政府也是不负责任的。真如此,可以想象不出十年,在农村丧失土地的无业农民将大量涌现,且多数是好吃懒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