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这一年

过去的一年里,在重庆,“唱红打黑”退潮,主政领导更替,国学院出现,民营经济重建,重庆市的政治和社会生活经历了建市以来最为剧烈的转折。无论政治风向如何变化,普通重庆人的生活从未被摧毁。现在,山城开始回复往日的秩序。运动式的唱红不见了,遍布街头的“五个重庆”标语也消失于无……

责任编辑:李梁 助理编辑 温翠玲

编者按:过去的一年里,在重庆,“唱红打黑”退潮,主政领导更替,国学院出现,民营经济重建,重庆市的政治和社会生活经历了建市以来最为剧烈的转折。无论政治风向如何变化,普通重庆人的生活从未被摧毁。

重庆沙坪坝平顶山公园,人们在放风筝。没有什么比生活更让重庆人在意,即便是红歌主宰媒体的岁月。 (王家成/东方IC/图)

王立军调整分工的那天中午,重庆公安局食堂里的人少得可怜,很多人都到外边餐馆喝酒庆祝去了。

“大力宣传民营企业家的先进事迹,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掀起全民创业热潮。”

反法治的东西最终是行不通的。“人治践踏规则,付出的代价是非常惨重的。”

2013年元旦前的晚上,经过重庆市区解放碑的市民们,会听到商场里传来熟悉的新年快乐歌。要是在一年前,你听到的可能只有红歌。

那时,整座山城都笼罩在红色之中,各阶层的人们,都在“唱读讲传”。随着重庆主要领导调整和媒体曝光,“红都”重庆不为人知的另一面浮出水面。

现在,山城开始回复往日的秩序。运动式的唱红不见了,遍布街头的“五个重庆”标语也消失于无痕,被“黑打”的警察陆续被平反,新主政者不止一次强调,要坚决维护民营企业家的合法权益。

此外,在重庆官方报道中,已经难觅“经济增速位居全国前列”这样的字眼,取而代之的是“重庆仍处在欠发达阶段,仍属于欠发达地区”这样的表述。

更微妙的变化,隐匿在人们的内心深处。一位担任打黑专案组智囊的法学教授,几年来一直在政治任务和良心之间挣扎,现在睡上了安稳觉。一个跟“黑老大”子女私交甚笃的富二代,依然坚定地想移民国外——雨过天晴之后,他仍然生活在后怕之中。

红歌会、肖竹、广告与国学院

“《天天红歌会》后来节目源不够,就到学校街道拍他们唱红歌,质量跟县电视台播的差不多。”

在重庆七星岗做婚纱租赁的沈老板,已经大半年没接过大单了,“唱读讲传”一停,他的红歌服装生意一落千丈。

过去,沈老板经常带着裁缝,坐上政府部门的豪车,一路畅行直达市委机关大院,给官员们挨个量身定做礼服。“量一个外加200块,他们眼睛都不眨一下。”他回忆,最大一笔单子来自某政府部门,他们一共订制了400套;第二年,该部门又搞了一场“海之魂”朗诵,由于之前的红色礼服跟主题不搭,女干部们又各做了套淡蓝色礼服。

几年来,不独党政机关,从学校、书籍到官方媒体,都一片“红色”。即便在2012年2月局势转变的关口,当地主要媒体上“唱读讲传”的宣传也并未减少,有时一天两个整版。2月8日当地主要媒体头版还刊登了一封重庆市委主要领导写给宣传部的亲笔信,要求宣传工作者“坚持真理,扶正祛邪,无所畏惧”。

当时,重庆卫视的《天天红歌会》依然在每天早上7点半准时跟观众见面。红色节目是在领导训斥后推出的。一位接近重庆卫视的官员回忆,当时重庆市委主要领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刘之耘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