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不去吃饭,确实是个问题 学生话剧《蒋公的面子》引发的选择

无论从哪个角度说,《蒋公的面子》这部两个半小时的学生话剧都当得上一个“奇迹”:编剧是一位戏剧影视专业的大三女生,描写的却是70年前中央大学教授中的复杂人性;导演痛批当下的戏剧生产体制,2012年12月14日,江苏省委宣传部却安排《蒋公的面子》在南京艺术学院连演3天,省委宣传部长亲自观演。

责任编辑:袁蕾 朱晓佳 实习生 阎彬 吴烨 张洁瑶

在《蒋公的面子》中,三个教授到底有没有去吃饭,谁也不知道。 (《蒋公的面子》剧组 供图/图)

卞从周:延安就有民主自由吗?

时任道:总比这里民主自由。

卞从周:我只听说它有民主集中,没听说它有民主自由。都说自由,那《中央日报》也有造谣的自由。

时任道:所以现在还有人信《中央日报》吗?

卞从周:你看,这就是自由的坏处。

时任道:这是滥用自由的坏处。

对话出自学生话剧《蒋公的面子》。“这些话出自《联大八年》。”话剧的编剧、南京大学戏剧影视艺术系大三学生温方伊告诉南方周末记者。

无论从哪个角度说,《蒋公的面子》这部两个半小时的学生话剧都当得上一个“奇迹”:编剧是一位戏剧影视专业的大三女生,描写的却是70年前中央大学教授中的复杂人性;导演痛批当下的戏剧生产体制,2012年12月14日,江苏省委宣传部却安排《蒋公的面子》在南京艺术学院连演3天,省委宣传部长亲自观演。

教授们到底有没有去吃饭

《蒋公的面子》始于吕效平、温方伊这对师生。

吕效平是南京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戏剧影视艺术系主任,同时他也是“五个一工程奖”的评委。吕效平给学生温方伊“学年论文”题目只是一句话:1943年,蒋介石就任中央大学校长前,曾请中文系的三位教授吃年夜饭,三位教授在“给不给蒋介石这个面子”的问题上争执不下。

温方伊的任务是把这句话变成可演的剧本。

这句话实际上是流传在南京大学中文系的一则传说。吕效平从自己的老师、原南京大学中文系系主任董健那里听到了这个传说,又把这个传说告诉了温方伊。

这是个“开头很详细,却没有结尾”的传说。传说的三位主人公中有中文系的著名教授胡小石、陈中凡,第三位却姓名不详。历史上,陈中凡是一位“偏左”的教授,和陈独秀交情甚笃;而胡小石则是一位对政治毫不感兴趣的美食家,蒋介石曾向胡小石讨过字,但胡没有给他。三位教授吵了一天,可最终有没有去吃饭,谁也不知道。

温方伊去找“师爷”董健要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思凡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