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青藤代表着什么教育理念

“常青藤”在中国已经甚为耳熟。常青藤的博雅教育、“完人”培养的理念,也被广为讨论,成为批判中国“应试教育”的有力武器。另外,在制度上,常青藤基本属于私立,和官办的中国高等教育体制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常青藤”在中国已经甚为耳熟。人们对于耳熟的东西,也往往误会很多。10年前,中国掀起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运动,常青藤作为“研究性大学”被当成模仿的标本。如今,中国的留学潮从研究院蔓延到了本科,常青藤的博雅教育、“完人”(well-rounded person)培养的理念,也被广为讨论,成为批判中国“应试教育”的有力武器。另外,在制度上,常青藤基本属于私立,和官办的中国高等教育体制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这似乎也成为市场效率的明证,值得中国的大学借鉴。

在我看来,对常青藤的这些认识,都有简单化之嫌。我个人作为美国教育制度的介绍者,对此也并非没有责任。现在的常青藤固然多为研究性大学,但却来自于和研究性大学非常不同的传统。教育的“完人”理想固然可贵,但这种贵族性的理念长期以来被用于维护上流社会的既得利益,有着相当丑陋的历史。相比之下,常青藤录取中的“应试化”,倒是一种进步的趋势。作为私立的常青藤,充分利用了市场模式,比起欧洲的官办大学来显示出巨大的优势。但是,常青藤在战后的进步,往往和联邦资金的大量介入、政府的一系列法规有密切关系。总之,常青藤有着悠久丰富的传统,但很难代表一个一成不变的教育理念。理解常青藤,就必须分析其复杂的历史基因。

耶鲁大学校园,布什和克里都曾在这里加入“骷髅会”(一个秘密精英社团,成员包括许多美国政界、商界、教育界的重要人物)

“牛桥传统”

美国的高等教育是几大传统的汇流。追根寻源,哈佛、耶鲁、普林斯顿等常青藤盟校属于盎格鲁-萨克逊传统,或称“牛桥传统”(Oxbridge),即牛津-剑桥所代表的高等教育。这派的要旨,是培养“完人”,强调通才教育而轻视专业研究。牛津、剑桥到20世纪初尚不授予博士学位。人,而非专业,是教育的核心。

平民社会急剧扩张,几所贵族气十足的常青藤自然无法满足高等教育的需求。南北战争后,联邦政府通过了“颁地法”,即1862年的Merrill Land Grant Act和1887年的Hatch Act,拨给各州大量的联邦土地,让其用卖地所得的款项建立和发展州立大学,其宗旨是传授实用的生产技艺,特别是农业生产的技艺。密歇根、威斯康星以及加利福尼亚的州立大学体系,就是在这个时期成型的。直到今天,州立大学大多比较强调实用技能,也是和这种下里巴人的起源有关。

到19世纪末,德国的研究型大学崛起,其基本理念是把大学建成学术工厂,以学术带头人为中心组成专门的科系,研究人员在严格的分工下推进知识的新边疆。这种专业化体制,使德国在科学研究上突飞猛进,很快就成为诺贝尔奖得主最多的国家。爱因斯坦等一代科学巨子,实际上都是德国体制的产品。美国高等教育界人士显然在第一时间注意到了这一体制的优势,仿照德国模式建立了一系列私立的研究型大学。芝加哥大学、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等等,都是在这一潮流中问世的。到20世纪,这种研究型大学和顶尖的州立大学汇流,强调专业训练,强调课程,和标举“完人”教育理想的常青藤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在南北战争后,美国进入了急剧的工业扩张,一跃而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在这样一个激荡的年代,常青藤依然还是盎格鲁-萨克逊白人清教徒(WASP)精英阶层的私人俱乐部。其学生来源,主要是纽约、新英格兰地区的几所贵族寄宿学校。从这些寄宿学校到常青藤,都模仿伊顿公学式的英国贵族教育,注重培养人格品性、发展领袖才能、强调品味举止。其中体育训练地位尤高。19世纪英国一直有这样的说法:拿破仑就是靠那些在伊顿公学的操场上玩球的孩子们打败的。这样的精英教育,实际上体现了欧洲贵族的精神。贵族说到底就是一个职业军事集团。对武力的垄断,是其统治的基础。直到二战前,在常青藤里,学生的地位往往要看体育才能和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谢小跳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参与评论


精选评论 (19)


philory
回复

philory

2015-08-01

避免简单化认识美国常青藤学校,了解其历史沿革才知如何更好地借鉴。

2013-06-30

不知道文章介绍的在多大程度上符合事实?也不知道文章到底是要表达什么?

philory
回复

philory

2015-08-01

从个人成功角度,去争取进常青藤无可厚非。但是这篇文章是站在普罗大众长远利益角度思考问题,剖析教育理想与现实情况有多少差距,又如何让一流大学能为培养社会栋梁发挥最大的作用?

2013-07-01

大学只是一个平台,我们从中拓展自己的思维、认识更多的人,人脉的积累也是成功的最重要因素。能进常青藤大学,至少成功的几率会更大吧。

philory
回复

philory

2015-08-01

美国的教育问题也未见都很好地处理了,这些就能解决中国的问题?

2012-08-29

中国的教育问题实际很好解决:费马烈毛主义,曲党委,实行学术自由,言论自由一切问题都解决了

philory
回复

philory

2015-08-01

印度韩国日本可都是亚裔呢,他们考试也不见得比中国学生差多少

2012-08-29

如果哪一天完全按照成绩来录取的话,这些常春藤学校一定会被亚裔彻底占领,都不用考虑印度韩国的,咱中国的学生可都是考试达人啊

kinasong
回复

kinasong

2013-07-09

这篇文章,引起我对于"兴办大学(高等教育)的真正目的"的思考。在我看来:其一,便是培养个领域领袖人才;其二,便是学术研究型人才。在作者文中也提到,包括在我看来,这两种是对立的存在:一者以社交、人脉评判,另一,则是学术表现(成绩)评判。在绝大多数情况下,由于人的精力有限,很难两全。而这两种类型的人才,对于社会,一者对于政治为代表的社交领域,另一则是科学为代表的技术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对于现今社会发展均不可或缺。而对于古来有之的"书生误国"为代表的经验总结更是断绝了我对于培养"兼才"的设想。也许比较天真,在当今中国,对于"应试教育批判",及对于"常青藤教育"的一味崇拜中,中国本身,是否可能,教育改革,大学进行分类培养,来获取或发现或挽留更多人才,来进一步实现"中国梦"。鄙人见识粗浅,有感于作者这篇文章及当下留学热潮、中国教育现存一系列问题,聊表看法,有不恰当或有异议处,还望指出,再做改正。谢谢^_^

回复

2013-07-01

大学只是一个平台,我们从中拓展自己的思维、认识更多的人,人脉的积累也是成功的最重要因素。能进常青藤大学,至少成功的几率会更大吧。

回复

2013-06-30

“贫富分化、不平等,是资本主义正常的发展结果。但是,机会平等则是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要害所在。只要普通百姓相信凭借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努力能够出人头地,他们就会对资本主义制度保持信心,哪怕竞争的结果并不平等。大学则是维护这种机会平等的核心制度。”这样的看法,应该是各种社会制度的基础。

回复

2013-06-30

不知道文章介绍的在多大程度上符合事实?也不知道文章到底是要表达什么?

回复

2013-06-29

mark一下

回复

2012-09-02

常春藤大学.

回复

2012-08-31

人的不平等性是必然的,但是机会平等才是最重要的。知识改变命运,但是现在在中国,这句话很难实现。

回复

2012-08-30

世界很大···我要向前看齐···要有自己的一技之长···

黔中黎
回复

黔中黎

2012-08-29

Very good!

回复

2012-08-29

中国的教育问题实际很好解决:费马烈毛主义,曲党委,实行学术自由,言论自由一切问题都解决了

回复

2012-08-29

挺好的文章,介绍的也比较清楚

回复

2012-08-29

如果哪一天完全按照成绩来录取的话,这些常春藤学校一定会被亚裔彻底占领,都不用考虑印度韩国的,咱中国的学生可都是考试达人啊

回复

2012-08-29

“只要普通百姓相信凭借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努力能够出人头地,他们就会对资本主义制度保持信心,哪怕竞争的结果并不平等。大学则是维护这种机会平等的核心制度。”这句话说是一针见血啊。

2012-08-29

比较另类的文章,德与才的衡量本身就是一个比较难以平衡的事情。中国的科举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中国封建社会的人才输送机制,但是社会的发展,往往会转化成更多的资本财富和人脉因素集中,而产生另外的一个特殊利益阶层,任何事物的目前的状态,都是历史发展的结果,因此本文的思路非常好。中国目前的状况一定程度也是社会发展的结果,因为每个人都想成为资本财富和人脉比较广的阶层。 “他们最大的一个共同信念是:贫富分化、不平等,是资本主义正常的发展结果。但是,机会平等则是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要害所在。只要普通百姓相信凭借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努力能够出人头地,他们就会对资本主义制度保持信心,哪怕竞争的结果并不平等。大学则是维护这种机会平等的核心制度。”中国目前的状况是缺乏一些这种机制,人们缺乏这种信念的共识。

回复

2012-08-29

比较另类的文章,德与才的衡量本身就是一个比较难以平衡的事情。中国的科举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中国封建社会的人才输送机制,但是社会的发展,往往会转化成更多的资本财富和人脉因素集中,而产生另外的一个特殊利益阶层,任何事物的目前的状态,都是历史发展的结果,因此本文的思路非常好。中国目前的状况一定程度也是社会发展的结果,因为每个人都想成为资本财富和人脉比较广的阶层。 “他们最大的一个共同信念是:贫富分化、不平等,是资本主义正常的发展结果。但是,机会平等则是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要害所在。只要普通百姓相信凭借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努力能够出人头地,他们就会对资本主义制度保持信心,哪怕竞争的结果并不平等。大学则是维护这种机会平等的核心制度。”中国目前的状况是缺乏一些这种机制,人们缺乏这种信念的共识。

回复

2012-08-29

有趣的文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