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沧龙:从榨油厂工人到“矿业首富”

30年的时间使刘沧龙脱胎换骨,他正在“矿业+金融”两条路上飞速奔跑,却被意外绊到——开工仅4天的宏达钼铜项目即被当地政府永久叫停。

责任编辑:张华 助理编辑 温翠玲 实习生 刘洋

出生于上世纪50年代的刘沧龙特立独行、性格倔强。但他积累了丰富的人脉资源。日前宏达内部八成以上的高管均系曾在国企任职的经理人。 (CFP/图)

30年的时间使刘沧龙脱胎换骨,他正在“矿业+金融”两条路上飞速奔跑,却被意外绊到——开工仅4天的宏达钼铜项目即被当地政府永久叫停。

在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一位教授的“指导”下,刘德山关闭了微博的评论和信息接收功能。“这个世界,终于清静了。”

刘是四川宏达集团副总裁、董事局秘书。2012年7月之前,他经常在微博上转发名人名言,以及宏达集团或董事局主席刘沧龙在各种评选活动中获奖的信息。未曾料到一场突如其来的事件,让钼铜项目的母公司宏达集团在网络上受到来自四面八方的诟病。

截至目前,宏达集团总资产近350亿元人民币,成员企业37家,控股2家上市公司,主营业务涵盖工业、矿业、金融等六大板块,年销售收入超过250亿元。其掌门人刘沧龙与其兄刘海龙,曾以130亿元的身家成为2010年胡润矿产榜首富,他们在2011年富豪榜上的财富为240亿元。

强悍的“矿王”

难以想象,从四川省什邡这样一个小小的县级市,可以走出一位“矿产首富”。南方周末记者获得的宏达集团资料,拼出了这个财富故事的轮廓。

最初,刘沧龙是一位榨油厂工人,所在的工厂叫做四川德阳什邡民主榨油厂。1979年,改革开放不久,公社决定给效益不佳的榨油厂找个能人。24岁的刘沧龙已经在这里干了7年,勇敢竞聘当上了厂长。在土地包产到户,而磷肥等肥料稀缺的时候,他带着工人在空闲时间做起了“凼凼肥”,民主磷肥厂由此起步。3把铁锹、500块钱、40平米仓库是其日后巨大财富的发端。

从一开始,“能人”刘沧龙就展示了他的敏锐与强硬。

彼时,生产磷肥的主要原料硫酸被两大国营大厂金河磷矿和四川化工厂把控,“为了不受制于人”,刘沧龙决定自己做硫酸。但当时正撞上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上官兰雪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参与评论


精选评论 (8)


回复

2012-07-14

仇恨企业主,不如仇恨政府的独裁,体制的腐败

回复

2012-07-14

国家的矿产等资源归全民所有,矿产主对国家资源的巧取豪夺而暴富,无疑是掠夺了最广大民众的经济权益。也是造成贫富差距悬殊的根本原因之一。

回复

2012-07-14

官商勾结,官商一体,官商不分。

回复

2012-07-14

典型的中国式矿主:靠搞定政府贿赂官员取得矿产资源发家。

回复

2012-07-13

这种垃圾企业应该永远逐出中国

回复

2012-07-13

90后是中国的希望所在。

回复

2012-07-13

经鉴定,abc135abc为正宗五毛。

2012-07-13

90后学生莫名其妙出来抗议,真是怪事?

回复

2012-07-13

90后学生莫名其妙出来抗议,真是怪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