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的Facebook”,死了——公益小额信贷陷入困境
在商业型小额信贷公司出现爆发式发展时,公益型小额信贷机构(包括NGO)却举步维艰,已经从2003年鼎盛时期的三百多家萎缩到目前不足一百家,而且仍有进一步萎缩趋势。它们既突破不了政策法规的桎梏,也难以找到可以持续的商业模式。
责任编辑:冉孟顺 助理编辑 温翠玲 实习生 罗敏夏 周蕾
我开网小贷帮助农民走出贫困命运的同时,自身却陷入停运的困境。 (刘宝成/CFP/图)
在商业型小额信贷公司出现爆发式发展时,公益型小额信贷机构却举步维艰,既突破不了政策法规的桎梏,也难以找到可以持续的商业模式
五一假期刚过,陈凯峰收到一个坏消息,“我开网”即将停运。
我开网是一家帮助中国贫困人口的国际小额信贷机构。5年前由两位美国女孩魏可欣和孟康妮创办,并搭建了一个类似Facebook社交网络的P2P小额贷款网络平台(person to person,个人对个人)。
陈凯峰也被P2P公益小额信贷的理念所吸引,加入并成为我开网上海分会副会长。“我加入的理由很简单:那么多外国人在帮助中国边远地区的穷人,为什么中国人不帮中国人?”
我开网的进展曾一度令人鼓舞,至今为止,已为近千名每天生活费不足1.25美元的中国贫困农牧民提供超过50万美金的贷款,帮助他们创造改变贫穷命运的机会。不少借鉴我开网经验的P2P商业信贷网站,也在中国取得突破性发展。
但是,2012年5月2日,我开网官网突然宣布停运,因为募资困难。
事实上,我开网的生存困境,只是公益型小额贷款机构在中国步履蹒跚的典型样本。在商业型小额信贷公司出现爆发式发展的大好局面时,公益型小额信贷机构却遭遇困境。
“农民的Facebook”
“他们拿到贷款后第一次做小生意,刚开始才几千,后来就变成几万了,确实能看出变化,生意越做越大,生活也越来越好。”
赵秀芹是内蒙古赤峰大板镇百兴嘎查(村)一名牧民,也是一名受益于小额信贷的老客户。赵和老伴在当地做农机修理生意,急需一台砂轮机,在我开网提交申请人情况和贷款需求后,几名资助人关注了赵的信息。
不久,赵秀芹就从我开网获得4000元小额贷款,买了一台砂轮机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网络编辑:瓦特
幫你自己一個忙.....記著:沒能力就別插嘴。你連閱讀都顯然有問題,怎麼還如此地不自知? 這篇報導中不是寫著:"陈凯峰对南方周末记者说:“我开能维持到现在的原因是全球17个分会的志愿者队伍都不拿工资,为了那份热情。” 我實在不能了解你們這些新中國人,對於日常生活中顯而易見的事情,卻有著非常離譜又充滿矛盾的解釋,同時還自以為合理!你的舉例如此荒謬,可是你卻不自覺? 就算你描述的行為在第一個月合理,難道在後面的11個月你也得這樣做? 在會計實務上的利潤,計算方法確實很複雜,事實上就中國的會計準則來看,同樣金額的一筆放款,中國的銀行在起跑點上就輸我開網大約9%(COF=6%[銀行得計,NGO不用],Tax約3%),如果考慮壞帳遞延,那這數字還會更大--當你對利潤算法咬文嚼字時,先思考這一點吧?
你的这个。。。太武断了。为什么你假设工作人员不拿酬劳呢?在农村收集贷款以及选择贷款的农户都是成本极高的贷款业务,贷出去1000元和随后的收集贷款工作可能需要工作人员到乡下跑至少五六次,利息的几十块钱基本上车旅费就没了。 顺便说一下,利润不是那么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