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电影:生于“恶搞”,死于广告

从当年恶搞视频只赚眼球不赚钱,到今天微电影的投资热潮,社交网站、视频网站、传统企业共同开启、发掘了这一原创视频内容的商业潜力。

责任编辑:顾策 张华 助理编辑 温翠玲

3月23日,广告导演陈伯坚正在广州拍摄他的第一部微电影《灰机灰机》。 (南方周末记者 陈新焱/图)

从当年恶搞视频只赚眼球不赚钱,到今天微电影的投资热潮,社交网站、视频网站、传统企业共同开启、发掘了这一原创视频内容的商业潜力

2012年3月23日傍晚,广州突然降温。但在冼村附近一家酒店平台上,却是一副热气腾腾的场面。35岁的导演陈伯坚盯着眼前的摄像机。在他的对面,一个衣着单薄的男演员,正坐在平台的边缘,眉头紧皱,拿着一瓶啤酒做独饮状。

他们正在拍摄一部名叫《灰机灰机》的戏。这是最后一场。“OK了”,一个多小时后,当陈伯坚终于说出这个词时,周围的十几个工作人员和演员都欢呼起来。

陈伯坚拍摄的正是时下非常流行的“微电影”。微电影的前身可以追溯到六年前开始兴盛的网络恶搞视频,如胡戈在2006年炮制的《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及其后的《春运帝国》等,那是一个只赚眼球不赚钱的狂欢时代。

但近两年来,从恶搞视频演化来的微电影,终于成为诸多新媒体以及传统影视机构着力发展的一项细分内容,也为陈伯坚这样从未拍过电影的草根电影人提供了一个成长机会。企业的参与投资,则又为视频广告行业开启了一个全新的商业模式。

从自娱自乐到企业敲门

2006年这一年,除了当时32岁的武汉人胡戈在炮制恶搞视频外,还有一个“筷子兄弟”组合,几乎于同时推出了音乐微电影《男艺妓回忆录》、《祝福你,亲爱的》。这个组合的两个成员是1980年出生的广告导演肖央和比自己大11岁的商演音乐策划人王太利。

这些视频赢得了无数的点击率。但它们却并没有为创作者带来实际好处。

胡戈对南方周末记者分析说,当时一方面是因为视频网站才刚开始发展,市场还处于接纳阶段;另一方面,盗版猖獗,网友们上网就能看到许多制作成本上千万甚至上亿元的大制作,他们的原创作品很快就被埋没,根本就没有机会盈利。

在此后的两年间,胡戈靠着东拉一点、西拉一点的赞助,虽然也拍完了两个新片,《007大战猪肉王子》和《007大战黑衣人》,但他仍然需要依靠自己的老本行——音乐网站的广告收入来维持生活。那段时间,他甚至一度搞起了速度轮滑,成了半专业级的高手。

而“筷子兄弟”在拍完两个片子后也已解散。肖央忙着拍他的广告片,王太利依然做着他的小生意。

但就在两年之后,转机来了。2009年9月,以搜狐、激动网、优朋普乐为发起人的中国反视频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瓦特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参与评论


精选评论 (31)


回复

2015-07-15

微电影:生于“恶搞”,死于广告

回复

2012-06-01

中国根本没有自主自足性的文化产业!

回复

2012-05-18

美国好的东西我们就是学不到,为什么企业不能提供赞助?一旦看到商机就全来了。不死才怪!

回复

2012-05-18

中国就是这样,每当一样新事物出现的时候总是会做的很好,可经过一段时间你就会发现它被社会、金钱、商业轮番攻陷,最后只剩下两个选择,一是妥协,而是退出。但如果能做到勇敢时代相博弈,去改变一些所谓的主流,那么就是一项成功的创新了,否则它只能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一笑了之。

回复

2012-05-17

被广告了的微电影,不纯粹。如果当年老男孩从一开始就是一部广告商的微电影的话,可能就火不起来了。

回复

2012-05-12

虽然我也一直很嫌弃脑白金的广告,一老头一老太还配合时间季节,配合世界几大洲的风格变换衣服,舞蹈,一直脑白金脑白金的,但是从广告的目的来说,他是很成功的。最起码大家都记住了。吐槽也是一种关注啊。

2012-04-02

又让我想起了广告里严禁插播电视这句话,还有一件搞笑的事情,中央一套的脑白金广告,这么脑残的广告还下了又上,上了又下,最后被钱收买了。把我雷的外焦里嫩

回复

2012-05-05

微电影最先出时也可以收观看费作为运行成本嘛!并不一定非得消亡

回复

2012-05-03

生活节奏越来越快,时间仿佛越来越稀缺,伴随如此趋势,微电影、微小说、微××等应运而生,但“微”的却是不精华,更多的一些有了很多的商业成份,难道我们所有的生活都必须商业化才可以么?

回复

2012-04-21

现在好像什么都变“微”了,博客变微博,电影也变微电影了,人们越来越享受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好像这很有效率,但却少了思考和沉淀的时间,现在觉得在网上看的一篇稍微长一点的文章都不想往下看完,人们都希望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最大的信息量。

回复

2012-04-10

在很忙的生活情况下,很值的看看。

回复

2012-04-09

感觉这也是在做广告呀。我现在想看灰机灰机了

回复

2012-04-05

很好的一个扫盲文

回复

2012-04-05

其实微电影本来就是一种过时的产物,这只能进一步说明我们电影产业青黄不接的局面和整个电影产业发展滞后。

回复

2012-04-04

恩。 希望微电影的本质不会被商业化 更期待属于老时代电影给我们感动或收获的淳朴微电影

回复

2012-04-04

现在都是快餐文化,电影也越来越短,人们缺少自由思考的时间,也缺少沉淀的时间。

回复

2012-04-04

评论内容不能为空号????

回复

2012-04-04

@点创影视黄柏清

回复

2012-04-03

大众传媒和大众娱乐的时代,一个东西很容易被引向庸俗化。

回复

2012-04-03

你说的张国立那个微电影,叫《把快乐带回家》

2012-04-02

记得去年看张国立老师他们演的微电影,忘记了名字,是讲过年团聚的,很温馨,很感人。虽然也有大场面的百事、乐事等广告,但丝毫没有降低大家对这部微电影的评价。所以,我觉得微电影和广告的结合并不是不可取,重要的是在兼顾广告性质的同时,不能忽略了电影本身所要表达的思想观念及其内涵,如果仅是为了恶搞或做广告而拍微电影,那说句不好听说“宁缺勿滥”,或许是最好的结果!

回复

2012-04-02

微电影正处在“纯文化娱乐”向"商业性文化"的过渡期,乱很正常,关键是后来怎么引导调整,然后形成一种模式。跟头翻不好,摔死也正常。否则,就另当别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