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介变形记——造假流水线何以通畅无阻

既然有总揽大权的发审委存在,投行和审计机构常常借机推卸他们原本应该承担的审计责任。每个审核环节都以为其他环节能堵住漏洞,甚至因利益关系而“睁只眼闭只眼”,结果却造成了大规模的造假行为一路通行。

责任编辑:冉孟顺 助理编辑 温翠玲

银广夏造假事件,让负责其审计业务的深圳中天勤会计师事务所解散。

既然有总揽大权进行审批的发审委存在,投行和审计机构常常借机推卸他们原本应该承担的审计责任,甚至合伙应付发审委的喜好,反向破解审核密码。

绿大地造假上市案的爆发,也让一条由投行保荐人、会计师事务所构成的“造假流水线”曝光于天下,也使得这些资本市场中介机构再次成为了舆论关注的焦点。

有些投行保荐人配合公司包装,美其名曰“上市辅导期”。辅导过程中,公司在投行保荐人指导下明目张胆地进行包装,目标就是欺骗公众投资者——把原本垃圾的公司包装得光鲜亮丽,并在股市高价发行圈钱。

如果说,保荐人是防范拟上市公司出现虚假信息披露、材料不实的第一道关,注册会计师事务所就是拟上市公司财务审计中的第二道关。那么,在现行的新股发行制度中,发审委是把好企业上市信息公允性的最后一关。

但发审委的存在,让投行和审计机构有机会推卸原本自己承担的审计责任。既然有发审委总揽大权,投行和会计师事务所做的就不是认真审计发行人的财务信息的真实性,而是合伙应付发审委的喜好,以及通过一系列反向工程来破解发审委的审核密码。

造假流水线

中介机构“灰色产业链”的存在,是对现有新股发行规则的玩弄与轻蔑。

事实上,一些投行和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已经形成造假上市的“灰色产业链”或“造假流水线”。在绿大地一案中,原上市公司管理层之所以能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瓦特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参与评论


精选评论 (8)


回复

2012-08-11

出事了,中介里,首先被查的是审计师,期后被骂的痛快的估计还是审计师,最后担当重大责任的,估计还是审计师……发审委不见踪影“保荐人是防范拟上市公司出现虚假信息披露、材料不实的第一道关,注册会计师事务所就是拟上市公司财务审计中的第二道关。那么,在现行的新股发行制度中,发审委是把好企业上市信息公允性的最后一关。”

回复

2012-04-14

看下来文章的观点中有一条貌似是发审委发现了绿大地的造价,然而也许这种赋予发审委过大权力的制度才是罪魁祸首。

Passion杨
回复

Passion杨

2012-04-06

不过,贯穿两次上市造假案的核心运作模式——行政审批制度下的权力寻租并未从根本上受到扼制。

回复

2012-04-03

发审委,只有批,没有审。到底有何意义?不如直接交给券商、律师事务所和会计事务所等等,出了问题由法院或者证监会直接相关责任人就行。现在出来问题还是这两家单位事,和发审委一点关系都没有,那要他干啥?

回复

2012-04-01

从整个流程来说,发审委间接参与了造假,欺骗股民! 为什么这样说? 第一: 发审委 具有全部的否决权和通过权,不受约束。 第二: 发审委不专业,但是有第一条的存在,所以才为所欲为,所以才仅凭感觉和喜好,来评判企业上市与否,所以才会相信所有的报告。 第三: 发审委 不承担任何责任,但是确有捞好处的义务。 第四: 一旦出问题,发审委 不承担任何过失,却可以把过失推卸出去。 基于上述四条, 发审委 权利大,责任小,好处多,无罪责。 世界上最无耻的就是发审委。 从整个流程来说,发审委间接参与了造假,欺骗股民! 归罪于投行保荐人,不如归罪于发审委。 投行和保荐人 在当前的体制下,仅仅是个棋子或者说摆设。 出问题,投行和保荐人就是替罪羔羊。 发审委才是最大的造假中心,和认证中心。

回复

2012-03-31

回复

2012-03-31

所谓的监管部门,这样就叫监管???想想以前的三鹿,免检产品,真的免检???那些背后巨大的灰色产业链,或许你我都懂!!

回复

2012-03-30

权力扭曲市场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