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兰走出东方:从警惕苏俄到忧心欧盟

波兰,这个早已淡出中国普通人视野的东欧国家,已经进行了近23年的转型。如今,对于“脱离东方”并没有争议,但是否要“向西方靠拢”却因为“欧债危机”开始出现不同声音。既担心“苏俄”又害怕“欧盟”,波兰将去向何处?

责任编辑:史哲 张哲

 

华沙无名烈士墓建于1925年,在二战期间遭毁坏,后得以重建。八十余年来,它见证了这片土地在战火下的苦难与尊严,也见证了波兰二十余年中政治和经济同时转型的不懈努力。 (南方周末记者 刘斌/图)

波兰,这个早已淡出中国普通人视野的东欧国家,已经进行了近23年的转型。

如今,对于“脱离东方”并没有争议,但是否要“向西方靠拢”却因为“欧债危机”开始出现不同声音。既担心“苏俄”又害怕“欧盟”,波兰将去向何处?

在波兰导演安杰依·瓦依达拍摄的电影《卡廷惨案》中,1939年的圣诞夜飘着雪,关押在教堂内的波兰军官聚集在一起,将军说:“你们一定要忍耐,因为没有你们就没有自由的波兰,我们的目标就是要把波兰放在欧洲的版图上,让波兰成为欧洲的一部分。”

被苏联人秘密处决的将军和士兵们不曾料到,二战结束后,波兰成了政治意味浓厚的“东欧大家庭”一员。直到告别社会主义二十多年后,波兰人仍无法释怀。波兰外交部大楼二楼走廊两边的墙上,挂满了波兰自1918年独立后历任外交部长的头像,但1945年8月至1989年44年则空缺。一名刚好经过的外交官告诉南方周末记者:“那段时间的波兰不能算是主权独立的国家”。

时至今日,对苏联的恐惧仍未完全消退,但这个国家的人又有了新的担心,担心来之不易的“独立”,会被统一程度愈来愈高的欧盟侵蚀。历经历史的沧桑,波兰人对和“独立”相关的一切都具有相当的敏感。比如波兰哲学家亚当·沙夫就说过,每个波兰人都知道,他们生活中最重要的价值是:上帝、尊严和祖国。

伤痕:对苏联的旧恐惧

2011年12月13日是波兰实施军管30周年纪念日。早七点,天刚刚亮。华沙市中心胜利广场的无名烈士墓前,悄然多了一个花环。对面300米远的巨型十字架下,多了几十支蜡烛。清冷的广场上鲜有人迹,偶有步履匆匆的上班族经过看到花环、蜡烛,便会立刻停下来静默一两分钟。

1981年12月13日开始的“军管”,是由时任波兰统一工人党第一书记雅鲁泽尔斯基于早上6时宣布的。不少波兰人记得他当时出现在电视上的形象——戴着深色眼镜、身着军装。他宣布取缔团结工会,结束罢工……

胜利广场没出现想象中的人山人海,仅有一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瓦特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