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子”,还是“兄弟”?——收购后的整合困局

整合比收购更重要,更难。每一个中国公司都希望在这段复杂关系中找到话语权和协同效应,但大多数都以失败告终。在这里,普遍的胜率只有20%。

责任编辑:肖华 邓瑾 助理编辑 温翠玲 实习生 张剑锋

整合比收购更重要,更难。每一个中国公司都希望在这段复杂关系中找到话语权和协同效应,但大多数都以失败告终。

2011年西欧某一项目竞标现场,最后一轮的竞争对手只剩下来自中国、加拿大、西班牙和阿联酋的企业。最是气氛紧张时,中国企业与卖方在竞标流程上出现了严重分歧。

“中国企业突然要求卖方做审计,让对方无法理解。”普华永道企业购并合伙人路谷春告诉南方周末记者,“在国际惯例中卖方要等到双方签署并购意向(MOU)之后进入尽职调查阶段才会做审计,在竞标阶段获得的资料是有限的。”

这与国内的情况截然不同,“两种流程”让竞标双方互相难以理解。

竞标现场的尴尬,只不过是中国企业走出去的第一个障碍。即使在花出大把银子并购成功,依然可能只是买了个教训。

“80%的并购不成功,因为整合问题。在这一点上,国际上做了多年并购的企业成功率也不是很高。”普华永道企业购并合伙人钱立强告诉南方周末记者,中国企业现在还是新手,把握交易的能力有所提高,但整合能力要在并购2年后才能看清楚。

辛辛苦苦买下海外资产的中国买家,很快就得跳进一口叫“整合”的热锅。 (CFP/图)

“普瑞还是普瑞”

中国买家通常会采取“让权”的方式来消除顾虑。

“外国企业对中国人成为全球买家已经不再排斥,但是一旦真的成为公司股东的时候,心里还是打鼓的。”钱立强说。

与被收购对象有关的供应商、客户、中层管理者、技术工人等各个层面的人都会对中国企业的收购行为产生不安。为此,中国买家通常会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上官兰雪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参与评论


精选评论 (18)


回复

2012-03-04

整合可以变得更强大或者更混乱

回复

2012-03-03

.

回复

2012-03-03

沃尔沃能有现在的知名度和市场定位至少说明在汽车技术和理念上,人家比吉利要强! 沃尔沃已经是中国的了,或者说李书福的了,你不能厚此薄彼,还把沃尔沃看做外人,非要让人家的核心技术转给吉利!

回复

2012-03-02

文化理念上的差异不是一朝一夕能达到共识的。

回复

2012-03-02

值得借鉴

回复

2012-03-02

外国人的资本不是那么好赚滴

回复

2012-03-02

消化不良

回复

2012-03-02

收购表面中国企业是光鲜的,事实上是悲哀的

回复

2012-03-01

收购后不将原先的管理层清场就是花钱为他人买单。失败的决策层、无能的管理层导致企业被并购,留下有何用?

回复

2012-03-01

··

回复

2012-03-01

整合的哲学,学习中

回复

2012-03-01

中国近些年来有很多“蛇吞象”、“大鱼吃小鱼”的案例,但是需要指出的是,咱引进的不仅仅是人家的名气,最重要的是人家的技术和企业管理模式!

回复

2012-03-01

“外国企业对中国人成为全球买家已经不再排斥,但是一旦真的成为公司股东的时候,心里还是打鼓的。”钱立强说。

回复

2012-03-01

款儿~

回复

2012-03-01

文化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文化的不同是很难因为收购而整合的。

回复

2012-03-01

幸福的企业大都相似,不幸的企业各有各的不幸。 两家企业合并,有些象两口子过日子,大都有个磨合期, 如若难以为继,不如早日分飞! 不要为了面子,政绩.....

回复

2012-02-28

文化层面以及意识观念的差别,这是最需要克服却也最难克服的……“辛苦将海外资产拿到手的中国买家,面对的是另一场名为“整合”的角斗,在这里,普遍的胜率只有20%。”

回复

2012-02-27

希望李书福明修栈道,暗度陈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