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经济表情】德尔之死——一家民企的非正常消失

嘉兴市力推“退二进三”,进行产业升级,当地明星民企德尔电器被列入拆迁名单。然而政府的拆迁补偿款并未按时支付,让资金链已经紧绷的公司瞬间倒下。工业园区官员任职的国企低价竞拍下德尔资产。

责任编辑:顾策 邓瑾 张华 肖华

嘉兴市力推“退二进三”,即工业企业外迁,换房地产和现代服务业等第三产业,以实现产业升级。

雄心勃勃搞研发谋升级的当地明星民企德尔电器被列入拆迁名单。然而政府的拆迁补偿款并未按时支付,让资金链已经紧绷的公司瞬间倒下。

工业园区官员任职的国企低价竞拍下德尔资产。

“就差了一口气。”47岁的李益明坐在出租房里,烟一根接着一根。半响,他吐出一句。

2010年这时候,李益明刚拿到杭州外管局的批文,一笔3亿元的风险投资基金获准注入他创办了十年的嘉兴德尔电器股份有限公司。然而,这个拥有“嘉兴市著名商标”的明星民营企业却在两个月前被强制拍卖并收归国有,老板李益明则倾家荡产。起因却是政府拆迁:一场突如其来且政府并未履约的拆迁,终于把资金链本已脆弱不堪的公司送上了不归路。

这或许是李最难捱的一个年关。车是朋友借的,房子是朋友出钱租的,有时候朋友路过他家会顺便捎些猪肉和活鸡。电视机旁突兀地立着一台白色的“空气制水机”——那是他的公司花了五六千万、近五年研发的宝贝,可老婆不让用,“现在家里没钱,你省点电”。

一沓仍然在等待出货的国外订单和即将履约的上亿元风投资金合约就堆在李益明家的沙发上,成了一摞废纸。

2011 年12 月24 日,透过贴着封条的门缝望向厂房。 (樊殿华/图)

政府看上了德尔的地

政府看上的是德尔公司厂房之下的92亩土地。2010年2月初,正在美国进行商务谈判的李益明突然接到嘉兴秀洲工业园区副主任梅金明电话,被告知公司土地将需要动迁。

拆迁计划来自嘉兴市一项名为“退二进三”的庞大工程——工业企业外迁,将腾出来的“笼子”装进包括房地产业、现代服务业等在内的第三产业这只“鸟”,以实现产业升级。

这一次,园区政府的计划是,收回包括德尔电器在内12家企业的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小碧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参与评论


精选评论 (161)


回复

2012-09-17

抢劫私有财产,拉出去枪毙了。。。。

回复

2012-03-02

为了点苍头小利,当地政府的眼睛真是短到极致了~~

回复

2012-01-30

真实性有待考证

回复

2012-01-29

又一个Zf赤裸裸抢劫的案例

回复

2012-01-29

就这样吧。。。。。

回复

2012-01-14

更让李益明感伤的是,2007年前后政府对企业的态度反差太大。2007年之前,政府把企业当宝贝,招商引资。“我们请他们吃饭,他们不吃,一定要请我们吃饭。政府领导跟我们说,你们企业是衣食父母,靠企业地方财政才能有收入有发展。”李益明说,“现在政府口号是土地经济,不是搞实体企业发展,所以会来跟我们抢土地。”

回复

2012-01-14

更让李益明感伤的是,2007年前后政府对企业的态度反差太大。2007年之前,政府把企业当宝贝,招商引资。“我们请他们吃饭,他们不吃,一定要请我们吃饭。政府领导跟我们说,你们企业是衣食父母,靠企业地方财政才能有收入有发展。”李益明说,“现在政府口号是土地经济,不是搞实体企业发展,所以会来跟我们抢土地。”

回复

2012-01-12

这篇文章的倾向性确实明显

回复

2012-01-12

中国需要法制才有出路

回复

2012-01-12

房地产更值钱。。。。

回复

2012-01-09

恐怖啊,当官的看上了你的财产,就想着法让你交出来。

回复

2012-01-09

回复

2012-01-07

党啊 挡啊。把好的都挡住了,让上的都是金明梅这样的主任,还是妇的。

回复

2012-01-07

没上网人都这样,这多钱没去办绿卡移民手续转移资产本身就是错误

回复

2012-01-07

让你死就得死不死也死

回复

2012-01-06

真的很可惜!德尔电器质量很不错! 在中国,好好干实业真tm不容易。

ehorse
回复

ehorse

2012-01-06

我心痛,别的我说,我只说我买的德尔的热水壶用了4年还没坏。可惜了,老百姓买点放心的产品容易吗?

回复

2012-01-05

国富民强想来就是一个口号,以现在的制度,国富怎么可能民强呢,

回复

2012-01-05

百度了一下,感觉世界和谐基金会对企业投资的可能性不大,因为这不像是一个著名非盈利NGO的行为,需要进一步查证。记者太轻信。

回复

2012-01-05

这篇文章倾向性太明显,真实性也存疑(比如关于世界和谐基金会的投资,以及关于拆迁协议的争执,都是采取有利于企业的立场),我觉得,现在很多记者的职业操守存在很大问题,为了“媚俗”“媚众”,往往不惜抹杀真相。我们需要敢于批评政府的媒体,但不需要为了讨好读者而胡说八道的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