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历史,九零后有话说
借助网络,16岁的少年雷宗兴挖掘出尘封了一甲子的历史证据,并成功为自己的“汉奸”先祖平反。历史学家托什曾说,“人人都是他自身的历史学家”。个人史是汇入正史河流的涓涓细流。哪怕只是一个少年只言片语的钩沉,也是重建被遗忘与被毁坏的历史的一砖一瓦。
责任编辑:杨继斌 实习生 徐丽
借助网络,16岁的少年雷宗兴挖掘出尘封了一甲子的历史证据,并成功为自己的“汉奸”先祖平反。
历史学家托什曾说,“人人都是他自身的历史学家”。个人史是汇入正史河流的涓涓细流。哪怕只是一个少年只言片语的钩沉,也是重建被遗忘与被毁坏的历史的一砖一瓦。
郭庆萍70年的历史认知颠覆于2011年7月末一个晨霭轻绕的早上。此时她刚度过了思想激烈跌宕的三天三夜,——16岁的外孙雷宗兴用一台电脑、一根网线和整个暑假向她证明,有些历史错了,例如郭家高祖郭葆琳是近代科学功臣,不是反动派。
这在时间维度上来说多少是个惊险的挽救——一个惴惴不安活在由别人界定的历史阴影下的垂暮老人,差点带着对先辈错误的怨恨走进坟墓。“愧对祖宗,也谢谢孩子。”郭庆萍感慨。
她的外孙、山东师范大学附中高二学生雷宗兴几乎是在睡梦中接受这份赞誉的,他太累了。和历史的较量困难重重,但他天性快乐,无所畏惧,并像大多数“90后”一样对所有新事物心怀好奇。“我喜欢探索,”他说,“只是我没有料到历史对普通人的影响也会如此深刻。”
外孙雷宗兴让郭庆萍拥有了直面自己家族史的勇气。她找出解放前的老照片提供给外孙,作为他书写家族史的资料。图中后排左二为郭葆琳。
在这位少年沉甸甸的书包里,历史或者说《历史》,是三本装帧精美的教材,里面宏大浩瀚地记录着王侯将相与国家兴衰。“像史诗和电影。但是,和我们有什么关系呢?”
这是自新世纪之初掀起的“公民写史”热潮所要致力回答的核心问题之一。关注公民个体与大历史的相互交汇、分享、参与和认同,成为探索多年后一个从学界到民间的共识。
现在,这股潮流开始向中学校园蔓延。2011年,受国内知名历史读物的发起和号召,超过1万名“90后”中学生从字里行间跳离出来,成为民间历史的搜集者和记录者。雷宗兴是其中一位。
“考试不作要求”
教育界一直忧心中国青少年历史知识薄弱。一家调查公司曾调查过北京、上海、武汉和深圳的1065名14岁至28岁受访者的历史常识,回答“不知道”的竟达78.6%。
郭庆萍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自信十足地登上从济南开往青岛的列车,窗外再风驰电掣都让她觉得漫长。“我70岁了,70。”她喜欢向人这样重复。
但年龄并不是她所要强调的全部,还有一份难以觉察的乡愁。她离开青岛已经半个多世纪了,一草一木依然熟悉,也不乏人情往来,但当她重新站在贮水山那座孤独斑驳的小洋房前,仍难挡岁月倥偬之感。当年的金碧御宅已污秽不堪,杂草深锁,三棵从日本移植的樱花树也不知所终。
郭庆萍在这里留下了美好的童年回忆。她的爷爷郭葆琳是民初享誉山东的学者,位及民国宪法起草委员会委员、民国青岛市政府秘书长和山东农校校长。“小时候我就穿毛料的衣服,家里还有司机。”郭庆萍说。
借助互联网,雷宗兴一步步还原先祖的历史足迹。他找到郭葆琳曾任校长的山东农业大学的历史照片给外祖母看。老人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网络编辑:上官兰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