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历史的不同面相(二)

民国时期尽管兵燹不断,天灾人祸深重,但与历史上“乱世”人口往往要损失一半以上甚至更多的情况形成鲜明对比,民国却出现了历史上从未见过的人口“乱世增长”。

责任编辑:刘小磊

帝制兴衰:辛亥百年话“传统”之十

“乱世”往往人口大减。民国却出现了历史上从未见过的人口的“乱世增长”……

民国历史的第二面相:乱世中的现代化步伐

民国时期的兵荒马乱既是历代王朝周期的乱世景象,当然就不能说那是辛亥革命带来的“多灾多难”。像满清遗老那样,认为如果没有“孙文乱党”,大清就能万世太平,肯定是不靠谱的。但是如果仅仅如此,这个革命也就没什么可肯定的了。充其量,它只不过完成了太平天国的未竟之功(反清)并为下一个新王朝铺路而已。但是辛亥以后的中国之不同于过去的乱世,就在于它在乱世中取得的进步,这就是民国史的第二个面相了。

人口史家认为,民国时期,尽管兵燹不断,天灾人祸深重,但中国人口却发生了从“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增长率”,到“高出生 率、低死亡率、高增长率”的转变。图为1935年山东东明县黄河水灾,县政府派人施放馍赈灾的场景。 (南方周末资料图片)

民国在政治上虽然没能建立成功的宪政,但确实播下了种子,今天台湾地区民主化的进步不能说与此无关。民国时期的新文化可谓风起云涌,同时传统国学也是云蒸霞蔚,两者都让人津津乐道。当年北大如何,清华如何,西南联大又如何,这都是今天许多“民国粉”们喜欢谈的。

这些都是事实,但如果仅止于此,肯定辛亥的意义也不大。因为如下所言,民国政治总的来说还是走向“党国”,而非走向宪政。而讲文化也不能只看精英层面,民国时期大众的“文化水平”(注意这里的“文化”与民族性无关,就是指读书写字的能力)还是很低的。

笔者当年在广西农村插队9年,深知在那些统计数字背后,改革前绝大多数国人即农民的实际“文化程度”如何:那时我们这些“初中69届”(由于“文革”三年基本停课,实际上就是66届小学生)在“广阔天地”里居然成为稀缺“人才”,不少伙伴都成了“民办教师”,甚至只读了6年小学的“知青”被派去教“中学”(那时农村有大量的“戴帽初中”)的也大有人在。而当地的壮族妇女很少会讲汉话,男子也很少认字,因此当时大队都设有文书一职,与支书、大队长同为领补贴的三大“干部”之列,往往还是三人中惟一能读写的。所以对于今天有些人极言那时农村的教育卫生如何好,我只有无言!

不过平心而论,这种状况不能只怨改革前体制。因为常识告诉我们,把一个文盲社会成功扫盲是可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方亚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参与评论


精选评论 (32)


回复

2015-02-12

大师辈出的年代,举个例子,,呵呵,冥国时代民不聊生的时代

回复

2015-02-12

扯尼玛单

回复

2013-10-24

你写一篇有根有据的给我们看看嘛。

fchn963

2011-11-09

什么真相,通篇都是捏造的数据,毫无根据。

回复

2012-11-30

222

回复

2012-02-06

自己收藏

回复

2012-02-04

作者的口头禅:平心而论。

回复

2012-01-27

观点新颖,希望数据准确

回复

2012-01-26

客观理性

回复

2012-01-26

真知灼见!

回复

2012-01-26

还原历史真相!

回复

2012-01-24

民国历史的第二面相:乱世中的现代化步伐

大漠河
回复

大漠河

2012-01-17

历史。

回复

2012-01-16

就没什么可肯定的了。充其量,它只不过完成了太平天国的未竟之功(反清)并为下一个新王朝铺

回复

2011-12-04

这就是历史

回复

2011-12-01

.

回复

2011-11-28

大师辈出的时代

回复

2011-11-28

我们的抗日进程会更加艰难

回复

2011-11-24

赶紧集结出书吧~ 把脚注全带上! 拜托了!

回复

2011-11-11

这算秦老师的研究成果不?教授水平?

回复

2011-11-11

不能抹杀的民国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