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万元,在中国的美国制造

五位美国艺术家参加广东时代美术馆举办的展览“换位思考——在中国的美国制造”。他们的任务是在广州驻地,利用广州各大批发市场里发现的材料,以及中国的人力来制作作品。

责任编辑:袁蕾 助理编辑 朱晓佳 实习生 杨海泉

为什么中国艺术家里没有女性?

“为什么这五位中国艺术家里没有女性?”2011年7月,在广东时代美术馆举办的“认同的焦虑”研讨会上,参加对谈的五位年轻美国艺术家劈头就问。

对谈的另一方是中国五位同样年轻的艺术家,与前者一样,都是采用日常用品来创作作品,刚巧全部都是男性。

在美国,性别和种族都是严肃而敏感的问题。

“不是我们女性的地位特别差,也不是说我们不管,而是女性这个问题在我们这个社会里不是最突出。”策展人沈瑞筠赶紧解释。

沈瑞筠在美国生活了八年,回国后跟年轻艺术家交流,发觉中国艺术家关注的事情跟美国很不一样。中国艺术家的作品经常联系到当下的社会现实,美国艺术家则没有那么直接;中国艺术家同样也不理解美国艺术家,比如为什么介绍作品时总要说到历史、理论,他们觉得作品就是作品,扯那么多干嘛。

正是这些“不理解”让沈瑞筠认为有必要“换位思考”,只不过她本以为双方会在艺术上多有交流,没料到双方会在这样的基础问题上擦出火花。

五位美国艺术家参加的是正在广东时代美术馆举办的展览“换位思考——在中国的美国制造”。展览开幕时,他们已经在广州生活了15天。他们的任务是在广州驻地,利用广州各大批发市场里发现的材料,以及中国的人力来制作作品。

为方便他们寻找材料,时代美术馆提前走访了广州三十多个批发市场,内容涵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方亚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