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大战滇池
虽然滇池如今不臭了,蓝藻未像往年爆发,更多的昆明市民却不相信水葫芦和中山杉能赢取滇池污染治理之功,更不解政府的葫芦里究竟卖的是什么药。
责任编辑:王 刚 实习生 沈茜蓉 姚永泳 许凯
站在昆明西山脚下面对滇池,张正祥看到近岸的水面漾着绿油漆般的蓝藻,一个个围网切隔开水面,里面盛繁着水葫芦。
在他的记忆里,水葫芦是滇池的一大污染源,其腐烂的茎叶曾令滇池的水恶臭扑鼻。在1999年昆明世博会前夕,泛滥滇池达12年之久的水葫芦才基本被打捞干净。
而如今,盛繁的水葫芦却是昆明市政府综合治理滇池污染的主要措施之一,用于吸附滇池里的氮和磷。
大片的水葫芦试验地 (南方周末记者 王轶庶/图)
按照昆明市政府规定,水葫芦在滇池圈养22平方公里,在滇池流域35条入湖河道及84条支流(沟渠)水域圈养了4平方公里。
而张正祥更忧心脚下坡岸上那一大片新植的中山杉。在2007年滇池管理局(以下简称滇管局)种中山杉后,他发现了滇池的生态系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生命力最强的水生植物——水薄荷不在了。而中山杉已在滇池沿湖、湿地、河道等种植39.4万株。
张正祥是著名的民间“滇池卫士”。为了保护滇池,他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右手残疾、右眼失明;倾家荡产并欠外债二十多万元;两任妻子先后离他而去,三个女儿离家出走;因为持续30年的保卫滇池行动,2011年,他被选入国家形象片。
“滇池治污,越治越污。”在张正祥眼里,昆明大规模种养水葫芦和中山杉,已经影响到了当地生态。在有水体的地方,自来水水源地松花坝水库、公园和一些住宅小区的景观池塘,皆覆盖上了水葫芦。
部分人的生活为之一变。滇池边的“巾帼打捞队”,在成立23年后,任务由此前的专职清剿水葫芦陡变为种养它。搞绿化的生意人王长军(化名)则更是赚得盆满钵满。
“嵩明和江川的水葫芦都被捞净了,一苗水葫芦被炒到0.5元,高的到1元。一亩长成,不出一个月就长成一大片。”王长军说。
虽然滇池如今不臭了,蓝藻未像往年爆发,更多的昆明市民却不相信水葫芦和中山杉能赢取滇池污染治理之功,更不解政府的葫芦里究竟卖的是什么药。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网络编辑:瓦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