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来就没有救世主——凯恩斯主义的真相与陷阱

在欢庆纪元后第二个千禧年的到来时,谁也没有料到,迎接人类的将是一场巨大的金融海啸。就配置资源而言,欠缺法治的市场可以比中央计划的效率还低,强势政府干预于是获得了民间的同情,但也会将经济转型引上歧途

责任编辑:余力 助理编辑 温翠玲

就配置资源而言,欠缺法治的市场可以比中央计划的效率还低,强势政府干预于是获得了民间的同情,但也会将经济转型引上歧途

在欢庆纪元后第二个千禧年的到来时,谁也没有料到,迎接人类的将是一场巨大的金融海啸。

这是怎么回事?究竟是谁之过?惊恐之余,人们纷纷翻出昔日的理论和早已被忘却的预言,试图证明人类的智慧尚未退化到不可救药的地步。马克思的《资本论》在东京热卖,哈耶克的《通向奴役之路》在纽约脱销。不同的学说受到不同人群的追捧,你、我各执一端,互指他人为肇事者,千方百计地为自己的愚蠢开脱。诸多学派之中,最为流行的,当然是凯恩斯主义。

许小年

政府——救赎者或肇事者?

当消防队员奋战在火海之中时,谁愿追究他放火的责任呢?

在“大萧条”的年代,是凯恩斯指出了市场失灵的可能性,也是凯恩斯给出了应对之方:政府增加开支,创造有效需求。这个今日天经地义的政策,70年前却是离经叛道的言论,称它为一场“革命”,毫不为过。对于凯恩斯的新理论,当时学术界莫衷一是,西方各国政府亦满腹狐疑。直到1939年,美国才开始认真研究凯恩斯的主张,也只有到了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大规模的政府开支才具备了政治上可行性。然而经过记者和专栏作家 (例如保罗·克鲁格曼)的演绎,这段历史变成了如下的版本:美国总统罗斯福接受了凯恩斯的建议,于1933年推出“新政”,结束了长达十年的“大萧条”。

数据告诉我们,美国经济在1933年之后停止萎缩,失业率从25%的高位回落,但真实GDP则是在1939年才恢复到1929年的水平,而失业率在1941年才降到单位数。军备开支的直线上升的确创造了有效需求,军队的大规模征兵当然也创造了工作岗位,到底是谁结束了“大萧条”?罗斯福还是希特勒?我们只能留给历史学家去澄清。有意思的是,率先采用凯恩斯政策的是瑞典和纳粹德国,凯恩斯本人当然不愿将后者作为他的案例,在他的讲话和文章中,完全回避了这个最早的“凯恩斯主义国家”。

凯恩斯经济学的关键假设是“动物精神”。在亚当·斯密的世界中,已知产品和要素的价格,经济个体经过理性的计算,做出最大化自己利益的决策。尽管并不完全否定决策过程中的理性分析,凯恩斯主义者认为,经济个体可以是非理性的,例如在纯粹心理因素的影响下,消费者和企业忽然悲观起来,对未来失去信心,消费与投资意愿下降,社会有效需求不足,经济因此而陷入衰退。由于“动物精神”无逻辑可言,几乎无法对它进有意义的分析,人们无法改变而只能接受这个现实,并以此为前提,探讨应对之策。如人们所熟知,标准的凯恩斯主义对策就是政府的反向操作,增加财政开支以弥补民间需求的不足,即使不能避免衰退,亦可减少“动物精神”对经济的负面影响。

当代凯恩斯主义者沿袭了“动物精神”的传统,指责“新自由主义”是这次金融风暴的始作俑者。在“动物精神”的驱使下,华尔街贪婪逐利,金融创新过度,而政府又疏于监管,未能以其理性的“人类精神”约束华尔街的冲动,听任资产泡沫发展,终于酿成大祸。不仅如此,他们还宣称,泡沫破灭之后,具有“人类精神”的美联储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以超常规的市场干预挽狂澜于既倒,避免了金融体系的崩溃,从而避免了“大萧条”的重演。

遗憾的是,事实并非如此。

美联储对这次金融危机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从2001年开始,美联储执行了松宽的货币政策,将联邦基准利率降到当时的战后最低水平,并保持低利率达两年多之久。房地产市场因此出现了明显的泡沫,泡沫于2007年达到顶点。从2004年中起,美联储进入了加息周期,贷款利率随着基准利率节节升高。高利率增加了贷款偿还成本,最为脆弱的次级按揭市场首先拉响了警报,逾期和违约率的上升引发以次按为基础的债券价格下跌,盛宴结束了。为什么不早不晚,在美联储减息之后形成房地产泡沫?低利率刺激了金融创新,也促使金融机构不断提高杠杆率。金融创新过度并非源自华尔街的贪婪,华尔街何时不贪婪?银行家们不必等到2001年才集体疯狂。就引发金融危机而言,美联储低利率的作用远超华尔街的“动物精神”。如果追究罪责,美联储是首犯,华尔街充其量只是一个从犯。美联储的低利率政策扭曲了金融市场中的最重要价格——利率,在错误的价格信号指导下,家庭过度负债,金融机构高杠杆运行,金融创新过度。

凯恩斯主义者有意无意地忽视危机的真正原因,并欢呼是美联储防止了另一场1930年代那样的大萧条。其实,弗里德曼在其名著《美国货币史》(与施瓦茨合作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邝立韵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参与评论


精选评论 (40)


回复

2014-08-09

Dangling between Keynes and Friedman,so where is the click?

回复

2014-07-30

转型确实会带来失业和既得利益集团的受损,难道不转型就没有人失业?没有人的利益受损? 再者,请你仔细看完文章在评论。 作者强调的观点:政府不是高尚的,政府干预市场可能带来短期的好处,但确是长期的伤害,所以提倡法治,这才是作者强调的转型。

2014-06-23

有些人站着说话不腰疼,要是你成了第一批被迫下岗的人看你怎么说,中国这么多人,一次转型如果按最小比例计算失业人数,那也得几百上千万,这些人怎么办,你想好了吗,转型虽然刻不容缓,但人民生活你也得保证啊,这不是选择题。

回复

2014-06-23

有些人站着说话不腰疼,要是你成了第一批被迫下岗的人看你怎么说,中国这么多人,一次转型如果按最小比例计算失业人数,那也得几百上千万,这些人怎么办,你想好了吗,转型虽然刻不容缓,但人民生活你也得保证啊,这不是选择题。

回复

2013-01-29

所有的决策效果都是波动的,少数精英的决策的确比整体决策拥有更高的波峰,但同时也会拥有更低的波谷,文中美联储的货币政策就是一例。

2011-12-19

我倒不觉得依靠精英群体决策有什么不好,依靠少数精英组成的团体做出的决策一定是好于所有个体组成的整体做出的决策,没必要放弃老祖宗的东西去追求伪民主,“动物精神”带来问题也是很严重的,人类作为动物群体是比较傻的,前进的动力主要是环境推动的进化,而目前中国落后于西方,采用高效的集权模式迅速赶上不失为最适合当前环境的举措。在不断靠近发达国家的过程中逐步从基层到上层实现民主岂不是很智慧? 当然,说到底关键还是靠发展、靠教育,个体的人和群体的人自身提高了,问题才能朝更好的方向靠近。

回复

2013-01-23

权力至上的传统思维阻碍着公民社会的形成

回复

2013-01-01

“帝国政府以“国家整体利益的维护者”自居,一方面为资方平息劳工风潮,实行国内市场的关税保护,鼓励和支持大企业组织卡特尔、辛迪加,提高垄断程度和垄断利润;另一方面,政府为工人建立包括医疗、工伤、福利在内的全面社会保障体系,缓和社会矛盾。”

回复

2012-06-24

zf早该用人类智慧战胜动物精神,以于08年的那次发神经我对朋友说:别人家着了火,咱去买保险就对了,用不着扑向火海去救火,当心受伤啊!

回复

2012-06-24

人类智慧战胜动物精神才能化解危机

回复

2012-01-10

讲得好,呵呵

2011-12-19

我倒不觉得依靠精英群体决策有什么不好,依靠少数精英组成的团体做出的决策一定是好于所有个体组成的整体做出的决策,没必要放弃老祖宗的东西去追求伪民主,“动物精神”带来问题也是很严重的,人类作为动物群体是比较傻的,前进的动力主要是环境推动的进化,而目前中国落后于西方,采用高效的集权模式迅速赶上不失为最适合当前环境的举措。在不断靠近发达国家的过程中逐步从基层到上层实现民主岂不是很智慧? 当然,说到底关键还是靠发展、靠教育,个体的人和群体的人自身提高了,问题才能朝更好的方向靠近。

回复

2011-12-19

我倒不觉得依靠精英群体决策有什么不好,依靠少数精英组成的团体做出的决策一定是好于所有个体组成的整体做出的决策,没必要放弃老祖宗的东西去追求伪民主,“动物精神”带来问题也是很严重的,人类作为动物群体是比较傻的,前进的动力主要是环境推动的进化,而目前中国落后于西方,采用高效的集权模式迅速赶上不失为最适合当前环境的举措。在不断靠近发达国家的过程中逐步从基层到上层实现民主岂不是很智慧? 当然,说到底关键还是靠发展、靠教育,个体的人和群体的人自身提高了,问题才能朝更好的方向靠近。

回复

2011-12-13

有点长,关于政府和市场的分析这段很受启发

discoveror
回复

discoveror

2011-10-20

作者说的很好,我们错过了结构调整的时机,我们浪费了一次危机。在中国,看得见的手只手遮天,此次危机中国选择了长痛。

回复

2011-10-13

“人,我说的是你、我这样的个人,你、我这样的凡夫俗子,乃世间的万物之灵。抬起你的头来,重拾你的信心,不要为你的“动物精神”而丧失勇气和尊严,因为所有的人——包括那些组成政府的人——和你一样,都未彻底脱离动物界。“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要想使这个世界更美好,“全靠我们自己”。”

回复

2011-10-05

哈哈哈···知识分子臭毛病,早几十年作者就不知道是个怎样的悲惨的处境了。

回复

2011-09-23

“美”文一篇!!!再一次领略了经济学的博大精深,而且第一次觉得经济学原来很需要些哲学思维。 现在心里有一个特大的矛盾,那就是一方面非常认同许老师的观点,而另一方面却有着一个大大的疑问,那就是就我国的现状而言,如果不寄希望于未来的“强人政治”,我们深化改革的源动力在何方呢?靠百姓的口水或是革命?

回复

2011-09-20

个人认为经济学教材不应该那么强调凯恩斯学说,所谓兼听则明啊

回复

2011-09-19

一篇充满智慧与大爱的文章!

回复

2011-08-17

好!透彻!我们呼唤那谦卑的“无形之手”,让那些试图扮演“高人”“精英”的无耻阴谋家们见鬼去吧!!!

回复

2011-08-17

我提交的评论呢?

回复

2011-08-17

可是许小年,看了你那么多的抨击别人做法的观点,你的方略又是什么呢?你如果是美联储主席或者人民银行行长,可能还不如这些现任呢,不过是一个文人而已,动嘴皮子谁不会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