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做,天在看——MOOK之《读库》:六年“不发展的自由”

责任编辑:李宏宇 袁蕾 实习生 蒋潇

MOOK(Magazine+Book),即杂志书:外表像杂志,有刊号,按杂志统计,强调视觉效果,价钱便宜,但主题专一,又能像图书一样长时间摆在书店里销售。图书原则上不登广告,而杂志书刊登广告。

2009年日本出版杂志书8511种。在中国,MOOK也遍地开花。 

《读库0805》的人物传记《歌者夜行》写的是民谣歌手周云蓬。老六要求作者采访三个月、写作三个月,“这个人才能立起来”。半年后,文章发出来,作者绿妖和周云蓬已成为了爱侣。 (贺延光/图)

六年前老六头一次卖《读库》的咖啡厅已经不在了。那时北京三联韬奋图书中心二楼角落,有一条狭长的空间辟为咖啡厅。9个月前,这间著名书店的整个二楼变成了“雕刻时光”咖啡馆。

老六大名张立宪,在朋友同行当中,绰号远比真名更显赫。来由是他对数字六有着不可理喻的喜爱,一切数字到他手里恨不得都变成六,比如“事不过六”,“六大纪律六项注意”。2005年,老六已在北京混迹传媒出版业多年,各种机会和订单应接不暇,他却在36岁本命年的时候拒绝了摇向他的橄榄枝——“说到底还是在被动接受别人的挑选”,开始主动做一本“符合自己理想的书”。

《读库》取“阅读的仓库”之意,是两个月出一辑的丛书,每年六本。刊载篇幅为1万-5万字的,历史、文化类非虚构特稿。《读库》像书也像杂志,但杂志当期卖过就过了,而《读库》从试刊号“0600”到最新的“1102”,每一本都还在卖。

自立门户做《读库》前,老六问自己:“最惨会怎样?”如果一本都卖不出去,自己赔得起么?从著名书店的面积缩水可以看出图书行业其实有点惨,可六年下来,《读库》不惨,还很风光。

老六至今是《读库》惟一的专职编辑。当年他给读者写拜年信,说“我谨代表《读库》全体员工”,他绝对可以代表。

《读库》做郭德纲历时半年,等到文章刊出,郭德纲已经从“天桥乐”门可罗雀变成声名大噪一票难求。 (贺延光/图)

从作者写成情侣

张立宪毕业于人民大学新闻系,之后的履历表看上去很不安分:《读库》之前的15年,他在不同的报社、杂志、电视台、网站、出版社,先后干过校对、夜班编辑、责任编辑、策划编辑、主编、出版人……他因此熟悉一个媒体从无到有再到卖出去的几乎所有环节。

他一个人构思了《读库》蓝图,然后自己组稿、编稿,自己决定纸张、开本、版式、装帧,哪怕色弱也要自己下印厂监督调色、印制和装订。他并不因为事必躬亲觉得累,因为自己每年只要全心全意做六本书,而一个普通出版社或图书公司的编辑,一年至少要做二十本书,才算完成任务。“书号属于垄断资源,它本身就意味着钱,所以各出版社都要把自己的书号用足,以免下一年组织上不给那么多书号。”许多出版社为了保证数量,往往降低选题门槛,牺牲书的质量,“可能全世界的出版机构,都不会出现这样围着书号安排生产的怪象。”

有了对所有环节的控制,老六实施了对书籍质量近乎洁癖的苛求。

正式的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方亚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