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劣”迹斑斑中药材

在蔬菜、水产品、加工食品问题频现的今天,中药材也不再独善其身。这其中既有历史欠债,也有新时期急功近利导致的种植失范。

责任编辑:朱红军 曹海东 助理编辑 袁端端 实习生 张晴

品种退化、农残超标、管理混乱、以次充好,岷县当归是中国药典收录4615种中药材的缩影。

图中的熏硫棚在岷县乡间随处可见。 (南方周末记者 吕明合/图)

种植失范

在蔬菜、水产品、加工食品问题频现的今天,中药材也不再独善其身。这其中既有历史欠债,也有新时期急功近利导致的种植失范。

屡屡被查出重金属含量和农残超标的长白山人参,便是历史留给我们的教训之一。

二三十年前为消灭长白山上的松毛虫,政府曾组织飞机在林区大范围撒下六六六等剧毒农药。由于难以降解,迄今仍不时在长白山区的人参中被检出。黑龙江省为此一度开辟新产区,栽培无公害、低残留的人参。而吉林、辽宁的人参污染问题却一直无法解决。

种植环节的两大问题已成为困扰中药材发展的全国性问题:一方面由于中药品种混杂,药农在引种时不认识,造成药材品种和质量因混杂而逐渐退化;另一方面,品种的重茬的连续耕作方式,则令病虫害交叉感染、土地退化。

由于农业技术集中于几种主要作物的研究以及药材的多样性,使得每一品种的研究人员都显得稀缺,更难获得有效成果。与基础农业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王茜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