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熊胆”,何时出头天一场受挫近30年的鲜为人知的科研实验

“人工熊胆”,一个持续了30年的科研课题,至今悬而未决。一名环保人士感慨,“人工熊胆”如能成功,就能真正对养熊业起到“摧毁性作用”,上万头黑熊的命运也才能扭转。

责任编辑:朱红军 助理编辑 袁端端

“人工熊胆”,一个持续了30年的科研课题,至今悬而未决。一名环保人士感慨,“人工熊胆”如能成功,就能真正对养熊业起到“摧毁性作用”,上万头黑熊的命运也才能扭转。

73岁的王永金每天踱步到办公室,喝茶、看报纸。同来的同事越来越少,去年,79岁的杨泽民去世了,另一个老头张志林患上脑血栓,卧病在床。

办公室人气渐息,已面临搬迁。只有周杰和姜琦还常来,他们原是沈阳药科大学的党委书记和副校长。

这些年逾古稀的老人都有一个共同的身份:人工熊胆课题组成员。他们一辈子试图用人工合成中药的方式,替代活熊取胆的药品。

王永金拿出最初的实验样本 (南方周末记者 何海宁/图)

这是一个持续了30年的科研课题,至今悬而未决。当年有一名大学生刚毕业就参与课题组,现在已退休4年,仍未等到药品审批通过,他摇摇头,“很憋屈”。

如果不是眼前这场全社会对活熊取胆行业的质疑浪潮,没有人会知晓他们。一名环保人士感慨,“人工熊胆”如能成功,就能真正对养熊业起到“摧毁性作用”,上万头黑熊的命运也才能扭转。

杨泽民

埋下矛盾的批件

“目前引流熊胆产量已暂满足药材所需,也请开发时综合考虑。”

周杰

2月27日上午,王永金翻开4层塑料袋,掏出一个绸缎小盒,岁月已磨损了绸缎面的光泽。里面躺着几支小试管,装着二十多年前的实验样品。借着光线,老人说:“看,琥珀色的,跟真的熊胆一模一样。”

30年前,1980年代初,当时沈阳药科大学还叫沈阳药学院。学校的动物药室主任有一次参加了全国中药材会议,带回一个消息:国家要求研制贵重中药材的代用品,包括牛黄、虎骨、麝香和熊胆等。

那是计划经济和集体利益至上的年代,在一次党支部学习会议上,时任辽宁省医药研究所合成室主任的杨泽民对时任沈阳药学院测试中心主任的王永金说:“现在国家熊胆短缺,我们是党员,要响应国家号召。”两人一合计,开始筹备“人工熊胆”研究。“当时药学院对胆酸类、动物药研究有基础,而且,大型设备的分析力量在全国都属于前列。”王永金回忆说。

1983年8月,“人工熊胆”科研项目正式立题,杨泽民任组长,王永金是副组长,项目由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huangyq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参与评论


精选评论 (17)


回复

2012-02-23

我们国家不是做不出来好东西,是总有些人为了利益,不给我们最实在的商品!老专家干脆整理好资料卖给国外,让国外的药品来冲击我国的养熊业和归真堂这类黑心企业!疗效一样的,还便宜,为什么不批?那些部门收了人好处,还不让我们老百姓少花钱用好药了?保护环境,造福老百姓,就不要有国籍的限制。

回复

2011-04-19

好的新药国家应该给予支持!我们国家药类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期待我们国家自制的新药疗效比进口药好的那天的来临。伟大的专家们,我向您们致敬!!!想对药审中心说,浪费别人的时间等于谋财害命啊

回复

2011-04-15

路过

回复

2011-03-17

向老专家们的坚持致敬

回复

2011-03-06

为什么?利益问题,中国号称共产主义国家但实际比资本主义还贪利,像老科研家这样的委屈在中国太常见了,太痛心了

回复

2011-03-05

伤天害理的人挣钱发财,踏踏实实办事的人受苦

回复

2011-03-05

老专家们辛苦了!

回复

2011-03-05

过剩的胆汁甚至被添加至药酒、洗发水、牙膏、润喉糖等非药用商品中。亚洲动物基金认为,这些产品的安全性十分可疑。因为从熊场救助的黑熊超过一半死于肝癌。“ 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拯救月熊。抵制熊胆成分产品。没有什么病非熊胆不可的

回复

2011-03-05

活熊取胆是残忍而不必要的行业。为了抽取胆汁,人们要在黑熊的腹部通过手术制造一个长期不能愈合、深入腹腔直达胆囊的伤口。这样的伤口以及每日反复抽取胆汁的操作,给取胆黑熊的身体以及心理造成长期的巨大折磨。

回复

2011-03-05

活熊取胆,泯灭人性。取缔活熊取胆业,刻不容缓。

回复

2011-03-05

国家还是要听点民意的,不然会让我们越来越心寒

回复

2011-03-05

有没有这样的可能性,熊胆企业买通了药监局,不让人工的通过审批。。。

回复

2011-03-04

养熊的利益链条啊!中国从来就没有从道德层面上为动物立法过……

回复

2011-03-04

国外的医学那么发达,为什么人家可以不用引流熊胆?不得不说这里面难道没有即得利益集团与科研人员的博弈。

回复

2011-03-04

既然有标准,双方把数据晒一晒

回复

2011-03-04

各位老科研,辛苦了!

回复

2011-03-04

利益驱动!也许是制度与市场结合的完美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