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工荒”真相调查
南方周末记者连续多年观察民工荒,发现在这一现象的背后,是一场企业竞争力的大洗牌,而中国制造的升级,正酝酿其中。
责任编辑:顾策 助理编辑 温翠玲
编者按:
民工荒的背后,既是企业与企业的比拼,也是城市与城市的竞争。
十年的人口流向图显示,每当哪个地区焕发活力,劳动力就会加速流向那里。
这个越来越变得有限的劳动力大市场里,流动频繁,而价格信号既灵敏,且丰富——相比此前单一比较工资,经过金融危机教育之后的那些民工,开始更多的考量工厂的规范程度与发展前景;相比父辈们的生存要求,新一代年轻人开始更在意见识与尊严。
无论是地方政府的治理转型,还是中国制造的产业升级,都将在这样的挑战下被逼上征途。
本期专题里,南方周末记者试图对民工荒的真相与假象作出描摹与解释,并且研究了沿海与内陆一些地区人口流向变化数据,发现了十年里的两度内流,发现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人潮已经从单一流向沿海地区,变成了广袤国土上许多个流动的漩涡。
只要有空气和土壤,一小星火种都能点燃一个地方,江苏睢宁东风村的故事便是一例。而农民的创业之火一旦被点燃,连这样一个贫困的村庄都能在短短5年间聚集3000打工者。
更大的漩涡当属重庆。从“农民城”到出现民工荒,显影出这个城市上十年来日渐活跃的经济生机,而制度变革是否会释放出进一步的吸引力,亦值得观察。
当许多企业大喊民工荒时,“十二连跳”事件之后成为血汗工厂代名词的深圳富士康,却依然门庭若市广受工人青睐,最直接的原因是薪水。这个代工巨头的加薪空间从何而来,如何消化?
更有趣的是,即使深圳的富士康已经挤不进去了,许多年轻人却死活不愿意回到自家门口的富士康。
民工荒只是春节荒?
谁在慌张谁不慌?
内迁能解决招工难吗?
目前企业们如何应对涨薪?
南方周末记者连续多年观察民工荒,发现在这一现象的背后,是一场企业竞争力的大洗牌,而中国制造的升级,正酝酿其中。
十年中国民工流向图
2001-2005
十年里,中国人潮已从单向度流往沿海地区,变成许多个流动的漩涡。图中蓝色曲线为十年间流入当地的人口数量变化图,拐点均在2005-2006年间。 本图珠三角指广东省,长三角指江浙沪三省市,环渤海指京津冀三省市,所有数据均为本报根据中国人口与计划生育年鉴中的相关数字还原推算。
一个素以劳动力极度过剩闻名的国家,民工荒却连年成为春节后的热点话题。
不仅在传统的民工输入地——珠三角和长三角出现了民工荒,在传统的民工输出地——四川、重庆、河南、湖北、安徽等地也出现了“招工难”。
民工荒,是真“荒”还是假“荒”?是局部现象还是普遍现象?它的背后,中国经济正在悄然发生怎样的深刻变化?
民工荒只是春节荒?
为何媒体上的民工荒却仿佛愈演愈烈?这与观察的时点有关。
通过分析十年来人口输入地和输出地的数据,南方周末记者发现,从2001年至今,中国曾经两度出现人口内流迹象。
第一次人口向内地的回流发生在2002、2003年间。
那时候,河南、四川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网络编辑:王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