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5米蓄水,“应该实现!必须实现!”
在众多支持者看来,既然条件具备,水不蓄上去便是白白流走,少蓄一米水,一年便少发两三亿度电。
责任编辑:朱红军 助理编辑 袁端端
“175米是三峡工程的正常运行水位,……这不仅是对工程本身负责,也是对国家和人民负责。”这还意味着,在经历2008、2009 年两次冲击未果后,三峡蓄水进程的高歌猛进势头,终于得以善始善终。
三峡库区,一位行人在风雨中艰难地走过175米水位标志牌 (CFP/图)
事不过三
175米,这是三峡工程试验性蓄水以来第一次企及的高度,尽管作为设计指标和必须达到的任务,它已整整高悬了数十年。
10月26日,三峡集团公司董事长曹广晶在大坝坝顶正式宣告目标成为现实,他的身边,来自国务院三峡办、水利部、环保部等的官员,不远千里,目击了这一特殊时刻。
这也意味着,在经历2008、2009年两次冲击未果后,三峡蓄水进程的高歌猛进势头,终于得以善始善终。
按照最初设计报告,三峡工程拟于2003年围堰挡水发电,2007年蓄水156米,2013年最终蓄至175米,而现实的情形是步步提前,2003年蓄水至135米,2006年蓄水至156米,2008年即开始冲击175米。
回忆2008年第一次冲击未果的情景,中国工程院院士、长江水利委员会总工程师郑守仁坦言,虽然当时175米蓄水已具备了条件,但在蓄水过程中还是出现了一些崩岸和小滑坡,也出现了4.1级地震,“有些房子建在土基上,不是岩石基础,水一泡,就沉陷,有些房屋也会出现裂缝,当时有1万多人受到影响”,加之当年汶川地震的背景,“最后国务院三峡建设委员会的领导就不让往上蓄了”。那时,最高水位定格在172.8米。
第二年的9月15日,三峡蓄水再度开启,然而“下游洞庭湖、鄱阳湖水系遭受严重干旱”,郑守仁说,为缓解下游旱情,三峡水库加大下泄流量,给下游补水,“蓄水后期,长江来水偏枯,基本是来多少水就放多少水,所以没能蓄到175米”。
更要命的是,这次甚至只到了171.4米。中国工程院副院长沈国舫对南方周末记者反思,“专家研讨认为蓄水起始期可能晚了一些,如能提前可能都不是那个(蓄水失败)结果了。”
对于彼时的三峡集团而言,压力不言而喻。因为“只有达到了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网络编辑:L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