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父亲季羡林

我感到,父亲对我一直是一个生疏、冷漠的人。

责任编辑:马莉

我们要把母亲接来北京和父亲一起生活

1951、1952年姐姐和我高中毕业,分别考入天津大学土木工程系和北京俄语专修学校(北京外国语大学前身)。我是去北京参加高考的,就住在父亲翠花胡同宿舍的堂屋里。翠花胡同那一所大宅院,当时是北大文科研究所的所址,但在历史上它却是明朝特务机关东厂的所在地,正门在南面。深宅大院,几层几进,不知道有多少院落。那时,大门是开在翠花胡同路南一侧,其实是大院的后门,而父亲则住在从南面数第二个院落里,也就是从北面看是倒数第二个院落的西屋里。白天大院里有人工作,到了晚上,灯光微暗,阴森恐怖,只有一个人在临街的门房里值班,绝少有人敢深入大院。父亲就住在这样的环境里,使我感到非常惊讶。姐姐当时也到北京来了一趟,在那里住了几天。我们亲眼目睹了父亲的孤独生活。父亲带我和姐姐吃过东来顺的烤肉和馅饼,喝过北京的豆汁,也在沙滩北大红楼外面街边的地摊上吃过豆腐脑和烙饼。除豆汁外,沙滩附近一家小饭馆做的猪油葱花饼加小米绿豆粥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我记得,在父亲的住处,还有美国铁筒装的白砂糖,那恐怕是他在德国时的“战利品”,我很惊讶,他竟能保存到那个时候。有时,我就把砂糖夹在馒头里当饭吃。

我的学校位于宣武门内石驸马大街西头的一所王府里。父亲则远在海淀中关村的北京大学工作。两地虽有公共交通,但很不方便,因此很少见面。他每个月都是通过邮局给我寄零用钱15元。因为当时学校免费供给伙食,所以作为零用钱,15元这个数目也不算少了,在学校里我是“中农”,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大部分钱,我都用去买书,少部分零用,有时还接济实在困难的同学。每次父亲汇款,在邮寄汇款单的时候,总附有一个短信给我,上面一律写着:“今寄去人民币15元,请查收。”仅此而已,再多的话是没有过的。我看了觉得很生分。在三年的时间里,我独自去中关村看过他若干次。他除了问我学校里都学些什么课程并认为科目太少之外,对我的学习、生活和今后的打算从不过问,我也不敢对他谈什么心里话。我感到,父亲对我一直是一个生疏、冷漠的人。

1955年暑期,我和姐姐同时毕业。下半年,我和姐姐都被分配到北京工作。父亲为了我们姐弟俩参加工作,给我们每人买了一块手表。他亲自带我们两个去王府井,在亨得利钟表店里挑选。在当时每块大约一百几十元,是个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莫希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参与评论


精选评论 (11)


回复

2011-02-11

神仙也是人。。。

回复

2010-05-14

这老人国人称大师,师从何来?年龄大还是会地球人没几个知道的印度语言。呵呵,不是不尊敬,只是有疑问,看他的文章,水平有限而。

回复

2010-05-05

我想知道更为真实的文革。可惜官方做的恶到现在都是逃避策略。

回复

2010-05-05

思想混乱的时代,连感情也是一样。

回复

2010-05-04

不要苛求季老,也不要责怪下一辈人.

回复

2010-05-04

这父子俩其实真是一脉相承,在处理感情世界的问题上都是“坚守自我”、“一意孤行”,既然自己为自由选择呼唤,就应该容易理解他人的自由选择,但是为什么还要弄矛盾呢?无非是“激情”对己不对人,而“德行”对人不对己罢了。

回复

2010-05-01

p \p 这自己家里面谁都不能怪,怪只怪,那时的爱国太大于爱家了

回复

2010-05-01

唉,那个混乱的年代啊。

回复

2010-05-01

感情这种事不好讲,那是人家两个人的事,只要人家愿意,外人不好说什么,“无耻”两个字就有点严重了。

回复

2010-04-30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父亲这个角色并不是每个男人都可担当的

回复

2010-04-30

对于一个七十多岁跟三十岁的保姆生了个孩子的人,,,,,,只能说够"无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