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牛津上学

导师没有告诉学生正确答案的义务,但有教会学生如何思考的责任。他们必须教给学生的,是思想。这就是去牛津上学的理由,为了思想。

Broad大街是敞篷巴士环游牛津市的起点。从市中心往Broad大街看过去,街道由宽变窄,古典式的圆顶、哥特式的尖顶、北欧童话中的三角形屋顶的建筑依次排列过去。

大街南侧的Blackwell艺术书店门口挂着奥黛丽·赫本的海报。在过去半年的时间里,他们从未挂过玛丽莲·梦露。Blackwell是世界第二大书店。

往前走上十几米,就是牛津大学颁发学位的礼堂——谢尔登尼安剧院。这是建筑师列恩设计的第一个作品。剧场门前有12座人体肩部以上雕像,表情异常严肃。牛津大学数学系的博士王皓说他们是古希腊的先哲。一位路过的英国学生说,他们代表了历史。

剧场隔壁是建立于1602年的博德利(Bodleian)图书馆。衣着古希腊服装的雕塑站在图书馆接待室的屋顶上凝望过往的人群,而门口的4根巨大的石柱常常让游客以为这是牛津大学的政务大厅。

根据英国书业公所的决定,从1611年开始,英国任何一家出版社的图书都必须免费提供一册给牛津和剑桥的图书馆。所幸的是牛津有104个图书馆,所以博德利不用担心摆不下这些书。

Broad大街只是牛津城的一个角落。在牛津大学900年的发展史中,大学与城市完全地融为了一体,所以在牛津漫步时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参与评论


精选评论 (31)


回复

2010-04-22

我想去,问题是能去的了么?去了,能看到下周的太阳吗?

回复

2010-04-22

虽老矣 但很想去 想 没有能力去 空悠悠

回复

2010-04-22

中国之所以再培养不出真正的人才只是因为它以禁锢了人的思想!

回复

2010-04-21

受教了

回复

2010-04-21

都去英国留学了,国内的学校不就可以改建成大片的别墅卖了,好事,呵呵!

回复

2010-04-21

大学的精神乃独立之精神,依附于政治的大学也就没有大学的精神了

回复

2010-04-21

大学的政治色彩化,让我们怎么弄也弄不出学术来。

回复

2010-04-21

教育是政治经济的附属物,是统治阶级的统治手段之一,中国的传统教育在很长的封建社会中是起了很大作用也是适应当时国情的。虽然现在我们的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已有了根本改变,但教育思想这种精神层面的东西是很难在短时间内有很大改变的,这需要时间,需要有很多主客观条件。现在很多人都在批判中国的教育问题,问题是存在的,但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教育的根本变革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不是一朝一夕,一人一局所能成就的。

回复

2010-04-21

中国大学整体而言加工厂都算不上,此话有些激,还请谅解

回复

2010-04-21

去牛津上大学,也是领导子女们的事情,和咱有什么关系, 一天到晚光思考吃几个馒头,省几毛钱的事情,哎

回复

2010-04-21

中国这种教育模式非常适合她的政治体制!我们的官员不需要创新,只需要听话就可以了!

回复

2010-04-20

按纽曼的观点,中国没有大学

回复

2010-04-20

有点小感动咧,什么是文化,就是在那里生活着的人、从那里走出来的人身上都看得到它的影子!

回复

2010-04-20

想要有思想不一定要去牛津,去了牛津也不一定能有思想,再感叹一句,有了思想,回到国内不一定有工作啊!

回复

2010-04-20

中国要建设有中国特设的高等院校,腐败横行,学术造假,教书时副业,当砖家才是正业,房价高了出来喊喊,房价不高,股市高了,喊喊股市不高

回复

2010-04-20

我们一思考,D就要跳了,我们一追求真理,D就要哭了。

回复

2010-04-20

不错,真正的大学只是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 弱弱的问一句,作者正在牛津念书么?

回复

2010-04-20

正确的答案,是因为要服从政治,服从独踩者的控制欲。 中国几千年文化都不会说话,只会“代圣人立言”。今天是代挡立言。

回复

2010-04-20

大学=党校

回复

2010-04-20

也是顺民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