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 一代人的怕和爱

夫80后者,初从文,未及义务教育之免费,不逮高等学校之分配,适值扩招,过五关,斩六将,硕博相继,数年乃成,负债十万。觅生计,十年无休,披星戴月,秉烛达旦,蓄十万。楼市暴涨,不足购房,遂投股市,翌年缩至万余,抑郁成疾。入院一周,倾其所有,病无果,因欠费被逐院门。医保曰,不符大病之条例,拒赔。友怜之,赊三鹿一包,冲而饮,卒。——网上流传的“80后通史”

夫80后者,初从文,未及义务教育之免费,不逮高等学校之分配,适值扩招,过五关,斩六将,硕博相继,数年乃成,负债十万。觅生计,十年无休,披星 戴月,秉烛达旦,蓄十万。楼市暴涨,不足购房,遂投股市,翌年缩至万余,抑郁成疾。入院一周,倾其所有,病无果,因欠费被逐院门。医保曰,不符大病之条 例,拒赔。友怜之,赊三鹿一包,冲而饮,卒。

——网上流传的“80后通史”  

浪漫也是需要土壤的。“80后”的时代,这种土壤已经消失了

我们都有了个不曾遥想的以后

一切从那本英语书开始的

那书中的男孩Li Lei

身边的女孩

名叫Han Meimei

……

书中他们的喜与悲

书外身后的是与非

……

有点遗憾

Li Lei和Han Meimei

谁也未能牵着谁的手

一样的是我们都有了个

当初不曾遥想的以后

还好Polly它还活着

就像我们当年的小美好

他永远都不会老

在心底不会飞走

——徐誉滕《李雷与韩梅梅之歌》

 图/宋金峪

街舞、说唱,都是年轻人表达个性的途径 图/张志韬

李雷与韩梅梅,是生于1980到1988年间的一代再熟悉不过的人物。他们源自人教社1993年新版初中英语教材,一个顶着小平头,一个留着齐耳短发,伴着插图画和英式口语灌制的磁带走进“80后”的青春期,在中考完结之后瞬即销匿。

谁也不曾料想,十几年后,他们又重回“80后”的视线,并被创作成歌曲,在网络上疯狂流传。感伤的旋律,隐喻的填词,残酷的现实与无奈的结局,勾起了一代人的集体怀旧。

当“60后”、“70后”中的相当一部分人还在诟病“80后”幼稚、娇惯、叛逆的时候,当“80后”自身仍未放弃对时尚与新潮不懈追随的时候,“怀旧”过早地被降临,“回归”过早地被渴望。“80后”如此界定自己的怀旧行为:它就是那个已然失落的精神乌托邦。

武汉大学发布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住房、婚恋、竞争压力、人际关系、父母赡养、个人亚健康状况、保险保障等,构成了“80后”青年普遍面临的现实枷锁。对于来自中小城市工薪家庭及农村家庭的人而言,上述压力尤为明显。

残酷的生态直接对应危险的表征。《中国青年报》针对“青年”问题的样本分析表明:14%的受访者出现抑郁症状,17%出现焦虑症状,12%存在敌对情绪。2005年,北京联合大学的程小龙向北京联大、对外经贸、北京中医大和北京化工大的“80后”学生发放了200份调查问卷,结果显示,近1/3被访者承认“产生过自杀念头”。在大城市的“80后”白领,因压力考虑过自杀的,北京占到12%,上海23%,深圳10%,广州8%。《中国日报》认为,自杀已成为这一人群死亡的首要原因,而上海的一份医学研究报告则称,“处于亚健康状态的‘80后’白领占到总人数的70%。”

1980至1989年出生的一代人,是坐过父辈“28式”单车上学的最后一代;是将喝可口可乐、吃麦当劳当作童年奢侈的最后一代;是狂吃干脆面,集齐“小浣熊”贴画儿的最后一代;是看着“葫芦娃”、“圣斗士”、“七龙珠”直至“灌篮高手”长大的最后一代;是迷恋随身听和成摞的港台歌曲磁带,墙上贴满“四大天王”、“小虎队”海报的最后一代;是拉过蛔虫,背过“五讲四美”,白天学赖宁、晚上偷打“魂斗罗”和“超级玛丽”的最后一代。

从历史的维度看,1980年代甚嚣尘上的思想文化解放运动,“80后”们仅仅赶上了一点末梢,如同浮光掠影;1990年代兴起的重商主义大潮,他们成为当仁不让的被动受洗群体;而2000年代产生的撕扯碰撞、颠覆疯狂、时艰劫难,他们则是必然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瓦特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参与评论


精选评论 (89)


回复

2013-05-08

哇……“了”字不读“LA”,应读“LE”,要不改《妈妈来啦》;时间应为晚9点或21点,不是晚21点;韦、即、潜、符、宜读2声,不是伟、既音;档、腕、浙、较、室、挫和质是4声。萍乡话:保伟屌迂导(保卫钓鱼岛),抵纸尼本佛(抵制日本货)!

shuyzy
回复

shuyzy

2012-06-20

在变老之前远去。。。我们的后人该如何定义我们“80后”呢。被损害与被高估的一代......?

回复

2012-02-15

80后。。。

回复

2010-04-02

现在的经济,文化,政治,教育还是牢牢的被老一代咬着不放,随着中国社会的惊人发展导致不同年代人之间的代沟越来越深。 这是急需更新换代的时代,80是这时代的第一批探路者。

回复

2010-03-24

我就是80后,加油吧……

回复

2010-03-20

文明上网,登录发言

回复

2010-03-14

虽说纸上得来中觉浅 但是却有能叫我为之共鸣的地方 路是走出来的 即使真的很难 那也要走下去吧

回复

2010-03-13

听了徐誊誉这首歌,真的蛮想哭。 不仅仅是80后,中国的教育一直都是以成人为中心,而不是孩子为中心。。奥数、各种补习班,强行的向孩子灌输,不去理会孩子的心境,每个家长怕孩子不上补习班落后了,所以拼命督促孩子。最后大家都陷入囚徒困境,不能够自拔

回复

2010-03-05

这是篇好文章,把问题摆出来,很大很深入,足以引得那些从未主动思索的人、简单相信一些说法而“命悬一线”的人、还有观察比较局限的人去警惕和思考。 但是文章毕竟不是评论和引导,终没有给出比较普适的结论。三十难立——将忧虑进行到底,像我写苦文的作风。再有文章作者大概没有把问题聚拢归纳出实质症结,所以我觉得题目“怕和爱”也不准确。 ~ 文章抛砖,我就妄自说点零珠碎玉的观点: 若非这么细致剖析,30年后闯过来再看,跟父辈们的有些体会可能还是一样—— 1、适者生存,一开始走错路难免,像当年下岗再就业,多少人又重新风生水起,而有些人只会坐叹“谁动了我的奶酪”必然寻不得出路。勇于跑在风浪前头的总会有机会借一个势头水击三千里,等着被浪头拍的,也大多能爬起来,有些则死在沙滩上。 2、在适应的前提下生存下来的人是大多数,而这其中怀揣理想坚持信念的人,依旧能够在变革过后相对的平缓时间里、清晰局势下建功立业,80后绝没有失去梦想和浪漫的土壤,屈于现实又怎样,这只是破土之前的时间,房价,就业……这些情况会有变化的,当一些人破土之后,像文章中赵长天这类人才会知道哪块地是能够实现理想的土壤。

回复

2010-02-28

作为80后,压力很大!

回复

2010-02-27

我也是80后,如果有人说这个文章矫情,我只能说他自己矫情! 因为,至少,我共鸣了!

回复

2010-02-27

80后太辛苦了,好难啊

回复

2010-02-27

“80后”是有带着时代烙印的种种个性,“这再正常不过”,但更多的,他们还是具有“青年”的一些共性。这一代人体现出的理性与稳健,甚至超过了他们的父辈、祖辈。“50后是红卫兵的主力,60后普遍经历过上山下乡,70后大玩地下摇滚、行为艺术,后来是出国热、下海潮;80后轰轰烈烈的竟然那样稀少!” 这不是一个艰苦与否的话题,一个时代的人有着一个时代的特征,无论是浪漫与激情,还是理性与稳健,即便是奢华与败落,也仅此而已。

回复

2010-02-26

看文章可以有共鸣,但可以选择不受影响。我个人还是很热爱生活的,包括那些曾经和正在经历的苦闷和难题,有它们才能映衬美好和快乐,80后,别被一纸评价折了锐气!

回复

2010-02-25

明年要大学毕业了,这个时候看这篇文章不是一般的感叹啊。

回复

2010-02-24

时代在发展,竞争在加剧,八零后面临的东西自然要上升一个等级了,贫富差距越来越大这是以前那个时代的人从来没有感受到的不是吗,那时候大伙都穷,而现在。。。。。。

回复

2010-02-24

我深深的为我们这一代人哭泣。

回复

2010-02-24

50s,60s,70s,80s,不论什么s,最重要的都是换位思考·~! 作为80s的我,看到这边文章感触至深,溢于言表~! 也希望有50s,60s,70s这样的文章,以让我们更好的理解这个社会,在黑暗中摸索前行~!

回复

2010-02-24

人為刀俎,我為魚肉.

回复

2010-02-24

还未开始,却学会怀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