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已存在30年的沉默群体 30万难民在中国
这是一个几乎不为外界所知而自身异常沉默的群体。他们不是越南、老挝或者柬埔寨人,也没有中国国籍。他们在中国境内真实存在并将继续存在下去。
责任编辑:曹筠武 邓科
缅北军事冲突,大量边民涌入中国境内,让难民问题进入公众视野。但大多数国人不知道的是,30万印支难民已在中国生活了30年。
这是一个几乎不为外界所知而自身异常沉默的群体。他们不是越南、老挝或者柬埔寨人,也没有中国国籍。他们在中国境内真实存在并将继续存在下去。
目前在中国境内生活的主要是印支难民。据民政部部长李学举主编 《民政30年》,所谓印支难民,是指印度支那三国越南、柬埔寨和老挝产生的难民。1977年,越南当局开始从越南、柬埔寨和老挝输出大量难民,迫使数十万人倾家荡产,背井离乡,形成震惊世界的难民潮。
仅1978年4月至1979年6月,通过云南省的河口、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东兴及凭祥口岸涌入的越南难民即达25万多人。到1980年代初,共有28万多人进入中国。
中国政府本着人道主义精神接收了全部的难民,对他们的安置从1978年开始,到1990年告一段落。至2005年,居留在中国的印支难民及其子女共26.5万人,分布在广西、广东、福建、云南、江西、海南六省(区)196个安置单位,其中越南难民占到99%。
按照国际通行惯例,难民一般被安置在专设的难民集中营中,但中国实行的是社会融合安置,根据他们在原居住国的气候条件、地理位置、语言风俗以及原从事工作的性质,他们被安排和国人共同生活。他们中绝大部分被安置在华侨农场、农垦农场、林场、渔业社和农村,部分被在机关、学校、医院和商业部门。
被迫来华的难民在民族、文化和宗族渊源上和中国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这是他们得以和谐融入当地社会的主要原因。不可否认,这种安置获得了国际上普遍性的赞誉,并被称为“人道主义的典范”。
如今30年过去,不同地域生活的难民面临不同的现实。不同时期到达中国的难民获得了不同的安置方式,此后30年他们的命运各不相同。
一般来说,1979年越南“排华潮”中来华的难民被称为“难侨”,他们目前已基本解决身份问题;而边境战事后涌入中国的难民,他们大多被安置在滇越边境的难民村和农场中,身份问题一直没有解决。
难民和难侨对外统称为难民。由于没有可依照的统一的执行规范,对他们的划分并不清晰,有很多偶然因素。即使是同一天抵达的难民,安置在华侨农场可能就解决了身份,而安置在难民村身份就被悬置至今。
通过观察,我们得以了解三十年来他们的生活变化、融入当地的过程以及难民安置难题的得失,其中种种可资借鉴。
云南马关县下马溪村,难民杨国荣一家 图/南方周末记者 麦圈
难民南来
“当时我们被作为中国人赶走,在这边我们又是难民,你说我们是越南人还是中国人?”云南河口市岔河难民管理区189大队,布依族老村长王德培已被这种不确定身份带来的焦虑困扰了30年。
他的老家在越南老街省勐康县。他说,1979年边境发生战事,作为越南的少数民族,他们被驱赶,“回来本国”。
从衣着和语言上来看他和当地人没什么不同,但他并没有中国国籍,真正的身份是难民。189大队坐落在公路边一处朝西的山坡上,距中越边界直线不过数公里。这个建制因附近公路路桩上的数字而名。由于毗邻边境,双方边民往来频繁。他父母二十多岁时才离开中国。即使在越南,他们的语言也是汉语,潜意识里他把中国看作“本国”。
和云南农家一样,很多难民的客厅里供奉着“天地国亲师”牌位。天、地之下,便是“国”,他们早已把这里当成了他们的国家。
189大队有92户480多人,村里所有的住户都是难民。难民村的管理仿照行政村,设置村长、副村长、会计和妇女干部,这些干部由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网络编辑:莫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