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需要一场“童年革命”

中国自古有“不打不成才”式的强制读书,有死记硬背的正统教育。过去以“读经”为基础的“童子功”,发展到如今“小升初”的疯狂竞争,乃至幼小的孩子居然被要求用英文来背诵奥巴马的讲演

责任编辑:刘小磊

近代西方的“童年革命”摧毁了成人优越论,把早期教育从“以成人为中心”转化为“以孩子为中心”。中国几乎完全错过了“童年革命”,从来没有通过改造童年来创造“新民”。

中国自古有“不打不成才”式的强制读书,有死记硬背的正统教育。过去以“读经”为基础的“童子功”,发展到如今“小升初”的疯狂竞争,乃至幼小的孩子居然被要求用英文来背诵奥巴马的讲演。

应该说,在当今西方社会中,也有诸多早期教育的疯狂。但是,双方在教育哲学上有着深刻的分歧。中国早期教育的主流,仍然坚持着“以成人为中心”的知识传授的原则。西方则更强调“以孩子为中心”的自发、自动型教育。这一分歧的根本,在于西方自工业革命以来的“童年革命”并没有在中国发生。

在古代的斯巴达,所有新生儿都要被遗弃到野外,让弱者死去,活下来的则作为未来有竞争力的公民被捡回来,并且很快就离开父母进入集体的训练营地。这样的教育,是不折不扣地把孩子从一出生起就当作成人来看待,让他们服务于成人的目标。后来西方的精英教育,也经常是让孩子反复诵读拉丁文、希腊文的古代经典。17世纪法国哲学家笛卡尔就曾说:儿童无可救药地被感性所束缚。一个新生儿不过是一堆本能反应之集合,所能做的不过是吃和哭而已。成人的优越感,由此可窥一斑。

但是,“童年革命”摧毁了这一成人优越论,也把早期教育从“以成人为中心”转化为“以孩子为中心”。

卢梭确立了“童年本位”的教育学说

“童年革命”乃是伴随着19世纪欧美工业革命的一场文化和社会革命。这一革命的土壤,首先是母亲地位的变化。在工业革命前夜,欧洲发达地区的城市工商阶层日益富裕。其家庭主妇已经不必像传统农业社会的妇女那样从事繁重的生产和家务劳动。这不仅使她们能够更专心地养育儿女,而且也有越来越多的时间从事社交,由此塑造了母亲的崭新文化认同:母亲对婴幼儿的成长发育有着最强大的塑造力。一个心智健康的儿童,不仅反映了其家庭的良好品性,也是对这一家庭前途的最好保障。早期教育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在欧美中产阶层中,精心养育孩子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莫希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参与评论


精选评论 (18)


回复

2012-11-03

值得深思

回复

2012-05-29

要是2年前做毕业论文时看到这篇文章,应该能写的更充实些……

回复

2012-05-29

另外,四川《品格周刊》也在致力于做这样的事情!

2012-05-29

四川成都已有这样的学校,以孩子的自由性和主动创造性为主,融入本土文化的教育模式!

回复

2012-05-29

四川成都已有这样的学校,以孩子的自由性和主动创造性为主,融入本土文化的教育模式!

回复

2012-05-29

极具启发性的一篇文章,80后的父母们急需这样的教育理念转变。

回复

2010-05-31

可以转到自己的QQ空间么?只是想分享给好友。

回复

2010-04-29

极好的文章,中国的官僚们应该看看,不要眼中除了GDP以外什么都没有了,尤其是那些管教育的政客们更应该看看此文!!还有那些唯孩子“分数”是论的父母们,在自己与这个教育制度一同三心病狂的时候,是不是应该反思一下:人生的本质应该是什么?!

回复

2010-04-10

“孩子们的自由共和国”令人向往。

回复

2010-04-10

“孩子们的自由共和国”我们的孩子没有这样的氛围。

回复

2010-04-04

可是童年革命只能从成人开始。

回复

2010-03-30

中国的孩子太累了......

回复

2010-03-09

所以我觉得我在大学阶段才开始思考或者去实践一些本应该在幼年阶段完成的东西,大学童年化,小学中学化,中学大学化。。 掠夺式开发

回复

2010-03-03

那请你就不要写什么一岁上常春藤名校好吧。

回复

2010-03-02

现在的教育抹杀了人的想象力,不能发现孩子的特长以增进孩子的特长,我们被机器制造出来。。。。。。

回复

2009-07-27

剪贴﹢沉闷的文章。

回复

2009-07-27

希望胡生和温先生好好看看这篇文章!我想打倒重来,代价太大,还是渐进式的改革,必须改!

回复

2009-07-26

重要的是有序,而不是搞大跃进,自卑心理。

回复

2009-07-24

作为一个南方周末15年的老读者,第一次借助网络平台发表评论,希望借次机会向南方周末15年来的精神滋养表示谢意! 作为一名父亲,这几年来蒙台梭利的名字一再听说,但通过本文才第一次了解到西方童年革命的发展脉络。 谢谢薛涌! 建议每一位关心孩子的父母都来读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