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重庆模式
自黄镇东从交通部长任重庆市委书记以来,交通部已经给重庆120亿的补助了。“筑巢引凤”是否可以称之为重庆模式?这个模式是否具有可复制性?
责任编辑:邓瑾 肖华 助理编辑 温翠玲
“清理场地,筑巢引凤”,也许能完整概括重庆的经济增长模式——开始时借助中央特惠政策,利用国有土地和老工业存量资产撬动银行融资,重庆完成基础设施配套和老国有企业改造,此后,借吸引沿海工业梯度转移和重化工业大量投资,重庆开始了自己的经济起飞
东边不亮西边亮
一场金融危机让中国曾经的增长典范——沿海地区的外向型增长模式遭遇滑铁卢。
一季度,中国GDP总量超过1万亿元的外向型经济体中,浙江和上海的GDP增速垫底,分别是3.4和3.1,而经济总量第一的广东是5.8,都低于全国6.1的平均水平。
就在金融海啸席卷全球之际,中国政府迅速做出了内需导向的战略转移。而一季度的数据表明,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大省由于路径依赖等诸多原因,要实现迅速转身,绝非易事。
于是,中国开始转向内陆,寻求新的经济增长模式。山城重庆,这个中国无论是南北还是东西的几何中点,就这样被历史推到了前台。
2月5日,国务院对外正式公布了《国务院关于推进重庆市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简称国务院3号文件),把重庆定位为未来西部地区的重要增长极,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中心和金融中心、长江上游地区综合交通枢纽,以及城乡统筹发展的直辖市等。“我觉得党中央、国务院给重庆的定位以及国务院三号文件的政策措施,不亚于1990年浦东开发对上海产生的推动力。”重庆市常务副市长黄奇帆说。黄是开创浦东经验的重要人物之一,曾任浦东开发区副区长。
“1990年上海浦东开发的时候,正好是1989年以后全世界对中国经济进行封锁之时,经济比较低迷,但是浦东开发一启动,那些政策推动上海半年以后就产生了一个经济高潮,大幅度的投资,大幅度的增长,浦东浦西全方位的发展高潮就来了。”黄解释说。
国务院3号文件公布之时,正是中国经济遭遇巨大困难而不知道底在何处之时。而当时的重庆却上交了一份不错的成绩单:2008年的GDP达到14%,高出全国近5个百分点。更重要的是,重庆在2008年上半年就敏锐地注意到金融危机可能带来的危害,比中央政府和其他省市早几个月推出了一系列刺激经济的财税金融政策。此外,当时重庆提出了2009年的GDP目标为12%,一度是全国最高。
几乎就在同时,“重庆模式”的提法开始流传。《亚洲周刊》把重庆模式看成是“中国经济反击金融海啸的新路径”:以内销为主 (重庆的内销占工业产值九成),启动内需,融合城乡,超越城乡二元结构之弊,用低税率刺激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网络编辑:老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