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瘦肉精”现身黑市

用了莱克多巴胺后,一头猪出栏时可长到125公斤仍出瘦肉,即比不喂药的猪多长15公斤瘦肉,多赚四五十元。

责任编辑:傅剑锋

记者暗访发现:

一种不被公众熟知的新型“瘦肉精”潜伏于某些企业和科研机构,甚至进入了某些大型养猪场。

这种非法添加剂早已被农业部列为违禁品,但此后数年仍不断有一些专家、企业投入研发,有的高校企业甚至公然销售。

南方周末记者正面接触了销售者与研发者,其中秘密遂被揭开——

4月22日,南方周末记者把一箱含“白粉”的神秘物件举报给了广东省畜牧兽医局。

箱重10公斤,内装猪用的饲料预混剂,是花600元从广州惠华动物保健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广州惠华公司)业务员手上购得。

被养殖业称为“白粉”的这种东西其实是“瘦肉精”的一种,学名莱克多巴胺,猪吃了后能产生更多瘦肉,在2002年已被我国农业部明文禁用。随后“两高”出台司法解释,称经营、销售、使用该类违禁品可构成刑事犯罪。

南方周末记者以猪场业务员的身份,通过电话谈判,就从惠华公司购得这种违禁添加剂。惠华公司业务员还称,以前他们还把它卖给华南某超大型养殖企业,后来该企业不用了,就自己卖了。

此时距广州瘦肉精事件两个月,九部委正在拉网式清查瘦肉精。

染上“白粉”的惠华公司,是业内知名的高校企业,由华南农业大学(以下简称华南农大)与香港惠农行农业有限公司合办,华南农大负责经营管理。“这是一个行业潜规则。”养殖业内多名专家和从业人员向南方周末记者指出。他们称,与被公众熟知的“瘦肉精”盐酸克伦特罗为养殖散户使用不同,莱克多巴胺主要被某些规模化养殖场使用,从规范化的饲料企业和动物保健品公司获取,并且常在专家的指导下逃避检测。所以,这种违禁添加剂更有隐蔽性。

农业部退休专家李美同教授指出,在养殖端出现的莱克多巴胺可能有两个来源:一是从境外走私,二是我国境内化工厂非法合成,并且后者可能性最大。

化工厂的合成技术从何而来?

南方周末记者和卖家交易的暗访视频:惠华公司业务员收款与出货的现场。 图/苏岭

南方周末记者暗访购得新型“瘦肉精”——含莱克多巴胺的饲料预混剂。  图/南方周末记者 王轶庶

暗访手记

■南方周末记者以猪场业务员的身份,用养猪业务行话、梅州话,经过一番电话交流,广州惠华动物保健品有限公司的业务员终于答应交易,但后因对记者有所怀疑而使交易落空。

■第二次,南方周末另一名记者又和该公司的另一名业务员联系上,在他们回拨办公电话确认是“猪场业务员”身份后,终于开始正式交易。交易在该公司的保安室进行,一名女出纳收钱,一名男经理送了货。

■货在箱子里,但箱子上并没有表明是新型“瘦肉精”莱克多巴胺,而是写了“多维B(订做),批号081001”的伪装字样。

“这是农业部做得最漂亮的事”

2002年,莱克多巴胺被农业部列入《禁止在饲料和动物饮用水中使用的药物品种目录》。

莱克多巴胺并非人药,它是由美国著名制药公司礼来公司1984年发明,美国FDA在19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老黄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