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会】孙建一 人生就是打破框框
平安的发展就是不断打破框架、挣脱计划经济各种束缚的过程。其所在行业的特殊性,折射出整个社会普罗大众自我价值认同的变迁。
孙建一 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长、常务总经理兼首席执行官。1990年放弃武汉人保的正局级待遇南下深圳蛇口,是中国平安的创业元老之一。
平安的发展就是不断打破框架、挣脱计划经济各种束缚的过程。其所在行业的特殊性,折射出整个社会普罗大众自我价值认同的变迁。
孙建一 图/赵卫民/杨子
在下属的眼中,孙建一是一位 宽厚的长者。舍得给你充分的信任,让你有足够的空间去施展才能;并不直接插手你的工作,但会在关键点上点拨,给予方向性的指引。"这是一种丰富的人生阅历 沉淀出的智慧。"平安品牌宣传部总经理盛瑞生这样总结。
1990年,孙建一来到深圳蛇口,是从武汉人保分管业务的副总经理任上下来的。那时上面的总经理已到退休年龄,准备荣休,孙建一正在接受接班的考核。但他 硬是打了辞职报告,陆陆续续花了一年说服单位放他走,进入平安从业务员做起,而当时平安在蛇口的业务规模还没有人保蛇口支公司大。那时他已37岁,不是机 会成本为零的毛头小伙。从出入有专车、吃饭有食堂的生活轨道一下子滑向骑单车、住宿舍、加班吃个大排档,这个当年保险业最年轻的正局级干部,不肯辜负了这 个波澜壮阔的大时代。
"当时特区在内地的影响还是比较大的。'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实业兴邦、空谈误国'这些口号背后,反映的是一种崭新的机制,譬如干部能上能 下、工资能高能低、多劳多得等,这些在当年都非常新鲜。"孙建一认为吸引他的,正是深圳和蛇口两块招牌下的特区机制。"内地企业做事,很多只能在框框 里。"
也许深圳这样一个开放、包容、鼓励创新的城市给了平安这样一个没有背景、没有先行者、甚而没有成型的行业环境的公司以超速生长的动力和可能,也许正是若干 个平安才成全了深圳独特的文化气质。综观平安的发展历程,开疆辟土、筚路蓝缕。每一次的艰险和跨越常常都是因果相生的,而每一次的转危为安、为契机,背后 是平安人敢于第一个吃螃蟹的坚韧和勇气。孙建一的韧劲,素来为平安人所称道。
1993年,平安拟增资扩股,与摩士丹坦利、高盛两家华尔街巨头"一对二"的谈判鏖战了整年。平安谈判小组由孙建一带队,一轮谈判两个月,24小时昼夜谈 判,双方把谈判结果在休息的24小时内整理出来,继续第二次的24小时。双方的分歧并不在通常处于焦点位置的价格。美国人对于中国市场很有信心,但希望通 过改善公司治理获得长期的投资回报,提出了一个最基本的要求:进董事会。 从外资入股的角度来看, 这似乎天经地义;但从现实情况看来,当时中国的法律法规对外资参股还非常谨慎,也确实找不到审批的法律依据。最后一轮谈判,从前一天的上午10点进行到了 第二天早晨5点,双方陈述的理由都说尽了,谁都不说话,女士埋头喝咖啡,男的就在窗口抽闷烟。看着美国人回房间打包行李,孙建一决定再做最后一次努力。他 给谈判对手打电话邀其共进早茶,算是饯行,双方重新回到餐桌前。"在美国,青年男女结婚前要搞财产公证,而在中国就只会有信誓旦旦。先结婚后谈恋爱,还是 先谈恋爱再结婚,这是我们两国的文化差异决定的,也是我们最后谈不拢的原因。你有诚意,我也有诚意,我们两家就应该对合作有信心。如果还没合作就想到破 裂,按照中国人的思维,就是浪费大家的时间。"不曾想这一番"婚姻说",却让这场谈判柳暗花明。对方当场就拿起电话向总部汇报,随后签约,摩士丹坦利和高 盛以超过每股净资产6倍的价格取得平安的股份。这是中国金融业第一次向外资打开大门。
"平安的发展,就是不断打破各种框架,挣脱计划经济种种束缚的过程。"孙建一说。这个旁人口中的"老孙头",沉稳严肃的表情背后,何尝不是一身"老孙"的跳脱、不甘禁锢?
平安有道,道阻且长
平安是一个很中国的名字。在所有进入世界500强的中国企业中,平安是最年轻的一家,也是首家跻身其中的非国有企业。
她的身上带有着鲜明的中国印记。她的应运而生,她的一步步突围,她的内在文化对中国传统气质和西方管理逻辑的调和,都是在开放的深圳、崛起的中国、全球化 的世界这个大背景下上演的高潮迭起的大戏。传奇、壮阔、披荆斩棘、逆风飞扬,这些对中国三十年改革过程和成绩的赞叹,用在平安身上亦得其所。1988年成 立至今,她从一个仅限特区内经营的小公司,走出蛇口、开辟寿险业务、大批引进境外人才、开创投资型产品、由分业再综合形成集团架构、两次引入外资、海外国 内上市、建立后台体系,2007年资本市场高峰时期市值接近一万亿,在全球金融企业中排到前十几名,可说是用短短二十年,走过了国际金融业几百年的历史。 当然,她的经营架构、产品和服务的细致程度等方面,与国际同业相比还存在一些差距,不可能完全一步到位地速成。但这个摸着石头过河摸出来的发展脉络,国际 经验外加中国特色搭起的宏大框架,正可谓平安人乃至这个时代更广大的中国人想象力和野心的证明。
在寿险市场上先行一步,是平安成功的关键一步。三十年来,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日新月异的城市面貌,代表的是物质财富的增长。在此过程中,人本身的价值也 在不断变化。过去,我们常常看到某某为了国家的财产安全牺牲生命,总是认为物的价值要高于人;而现在,汶川地震后温总理说"救人是第一位的",钱是可以再 赚回来的,所以说改革同时也是一个人的价值不断发现的过程。既然生命诚可贵,而人生在世意外在所难免,那么就需要建立一种体制对人的生命进行价值评估和补 偿,人寿保险当是一个广阔的市场。平安认识到这一点,是董事长亦即创始人马明哲从台湾经验中得出的判断。1993年,马明哲去到台湾,发现两家同出蔡氏家 族一门的保险公司,国泰人寿和富邦保险,经过三十年的发展,主营寿险的前者无论在资产规模、资本实力、盈利能力还是人员规模上都要远远超过主营财险的后 者。台湾同业分析,当一个经济体成长起来,老百姓的收入增长之后,人们对生命的重视就会提高。不妨看看走在前面的日本,东京银座最繁华地带最地标的大楼, 就是日本生命这样的寿险公司的物业。当时台湾保险业已发展了三十年,正可作为中国大陆的借鉴。马明哲回到国内,不仅自己摸索开发寿险业务,后更干脆把台湾 的保险精英们请了过来。中国也正是从那个时候开始了个人寿险的启蒙。
中国的保险业经过了一个黄金的十年,这一波行情,平安抓住了,而且走出了一条自己的路。管理层的创新意识、团队的战略眼光、倡导竞争淘汰的氛围,使得平安不论顺境逆境都能保持一种生机和活力。
平安有道,道阻且长。其所在行业的特殊性,使得对其成长的言说空间,超越了经济或管理的一般范畴,更折射出整个社会--普罗大众和各种经济实体--自我价值认同的进程。(采访:严晓霖)
网络编辑:瓦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