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团圆》:揭发了什么?

晚年她一人在美国,那个心理状态究竟是怎样的?是什么样的环境,使得她不停地在回忆过去?为什么她要把同样的故事写来写去?前后六七十万字的回忆,那段经历仿佛真让她魂牵梦萦。

责任编辑:朱又可 实习生 黄家杨

《小团圆》之外,张爱玲还有两部英文“自传体小说”,也已经被她的遗产继承人整理出来,准备明年张爱玲去世15周年时出版

◎“《小团圆》小说要销毁。” ——1992年张爱玲写给宋淇夫妇的信

◎“《小团圆》一定要尽早写完,不会再对读者食言。”——1993年张爱玲写给皇冠出版社编辑的信

战争了,她从香港的“维多利亚大学”回到上海。“二婶”、“三姑”,家族间的种种近在眼前,她谨小慎微到近乎自虐。

她写小说发表,爱情小说,二十二岁的自己却没谈过恋爱。

直到他看到杂志找上门来,“旧黑大衣,眉眼很英秀,像个职业志士”。

他说就算这文章是男人写的,也要去找他,所有能发生的关系都要发生。

他眼睛里有轻蔑的神气,眼里的光采像捧着一满杯的水。

她崇拜他,“他走后一烟灰缸的烟蒂,她都拣了起来,收在一只旧信封里”。

他吻她,“一阵强有力的痉挛在他胳膊上流下去”,她想,“这个人是真爱我的”。“这一段时间与生命中无论什么别的事都不一样”,仿佛在金色的永生。

但他是“汪政府的官”,他还有妻子,没有妻子还会有别的女人……

她叫盛九莉。最新出版的一部张爱玲长篇小说《小团圆》的女主角。许多人说,九莉身上,有王佳芝、白流苏、曹七巧的影子。当然,那些与作者本人丝丝入扣的经历,让更多人相信,盛九莉,其实就是张爱玲。

那么这个“他”,邵之雍,理应便是胡兰成。

今年2月末,16万字的《小团圆》在台湾、香港揭开面纱。这部完成于1976年,写作10个月,却尘封33年的长篇小说,一经面世,便因它极浓厚的自传色彩,成为港台舆论关注的焦点。

在台港书市面世一个月来,《小团圆》连登各大书店的畅销榜首,并数次遭遇断货,在香港,至今还有存货的书店已经寥寥无几。台湾皇冠出版社表示,这是张爱玲近年出版的作品中从未有过的,根据销售情况,《小团圆》已经准备再版。

书商把《小团圆》称作张爱玲“浓缩毕生心血之作”,若论销售业绩,果不负祖师奶奶的心血,但要看内容,却让许多曾以为熟悉她的人大跌眼镜。

1976年3月17日,张爱玲在洛杉矶好莱坞东区的一栋公寓内,誊抄完628页、16万字的小说手稿《小团圆》。33年后,这部书稿终于由香港皇冠出版社出版。 图/宋以朗

“自己来揭发的好”

“这是一个爱情故事,我想表达出爱情的万转千回,完全幻灭了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莫希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参与评论


精选评论 (12)


回复

2013-07-31

太好了

回复

2009-03-30

要读的~

回复

2009-03-28

  传奇的人生,不一样的命运!我们应该看到小说的艺术的文学的价值,而不要把过多的牵扯到政治,很期待更多的人文关怀.

回复

2009-03-28

昨晚打着台灯看完了这个文章,我是很喜欢张爱玲的,她的小说她的散文写得比一些我们官方标榜的作家好,她对于中国语言的把握,我敢说五四以来的一个高峰,只有沈从文,钱钟书大家才可以比肩的。好像在《色戒》风靡的那阵子,我在《南方日本》读到一个评论,说应该封杀《色戒》,因为本作有否定抗日英雄的倾向..........王佳芝的原型好像是郑苹如吧,但我不知道为什么那个评论家要对号入座,小说跟历史不同,要看历史你首先去看历史书呀。如果小说要迎合政治或者历史的话,那么小说就没有存在的价值了。我认为小说首先要讨论的是它的艺术价值。其次,我认为小说探讨的是人性而非历史。如果我们跟这个文章同陈子善先生的《张爱玲或许不高兴》互读,其中无奈和沉重自可领会。

回复

2009-03-28

名人都有写自传体小说的潜在欲望,谁也不想永远尘封一段记忆,总要拿出来晒一晒才舒心

回复

2009-03-27

张爱玲历史的一个惊叹

回复

2009-03-27

生活比故事来得离奇,就是这样

回复

2009-03-27

作品就是作品 不要太多八卦了吧

回复

2009-03-26

让我们重新认识张爱玲,未必是坏事,但张爱玲的本意是不要发表的,为什么不尊重作者的意思呢

回复

2009-03-26

张爱玲一直是一个传奇性的女子,她的才学注定她的命运~~~

回复

2009-03-26

张爱玲好神奇哦。。。

回复

2009-03-26

传奇的女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