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深渊:寻找抗抑郁“特效药”

药物在抑郁症治疗中发挥的作用常被低估。世界卫生组织调查显示,中国大陆确诊抑郁症的患者中,采用药物治疗的比例为51.5%。

第二代抗抑郁药物的不良反应是导致患者断药的一大原因。50%~85%的抑郁症患者在其一生中至少有一次复发,其中50%的患者会在2年内复发。

抑郁症的发病机制至今尚未明确。2010年后,以氯胺酮为代表的NMDA受体拮抗剂被医学界寄予了厚望。“把药物治疗、心理治疗、物理治疗配合在一起,疗效仍是比较好的。你要耐心,相信自己能痊愈”。

责任编辑:曹海东

药物是抑郁症治疗的基石,但药物在抑郁症治疗中发挥的作用常被低估。(视觉中国/图)

在服用一种粉色的中等大小的药丸后,26岁的李娜感觉“所有剧烈情感都被涤荡一空,只剩下困倦感”。出现嗜睡反应的她又服用了另一种开胃的药物,逐渐恢复胃口。

如此半年过后,加上生活中的其他努力,李娜终于从应激状态中走了出来。作为中度抑郁症患者,李娜的精神曾进入应激状态,难以入睡,甚至无法正常进食。

并不是每个抑郁症患者都能走出抑郁症的黑洞。2023年7月2日晚,知名歌手李玟因抑郁症于家中做出轻生举动,经抢救无效后离世。

这一消息令无数歌迷悲戚的同时,也令公众重新关注抑郁症的危害性。抑郁症不是单纯的“心情不好”,其危害也不止于失眠、焦虑等功能损害,而是会危及性命。

根据知名医学期刊《柳叶刀》发表的《世界精神病学协会抑郁症重大报告》,抑郁症是自杀死亡者中最常见的精神疾病,患者自杀死亡的风险是普通人的20倍。而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黄悦勤教授牵头进行的我国首次全国成人精神障碍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成人抑郁障碍终生患病率为6.8%。按该调查发布时间2021年的人口计算,约合9400万人。

广东省精神卫生研究所儿童少年心理行为研究室主任戚元丽对南方周末记者表示,在抑郁症治疗中,药物治疗的有效缓解率在一半以上,密集的心理治疗的效果也不过与之相当。而抑郁症程度在中度以上的患者,单独采用心理治疗的效果微弱,仍需要搭配药物治疗。“可以说,药物是整个(抑郁症)治疗的基石。”

不过,药物在抑郁症治疗中发挥的作用常被低估。世界卫生组织调查显示,中国大陆确诊抑郁症的患者中,采用药物治疗的比例为51.5%。

目前市面上最主流的抑郁症用药仍是以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为代表的第二代药物。此类药物疗效明确,安全可控,成本低廉,已经与人类携手走过50年。如今,指向新靶点的第三代抗抑郁药物正在逐渐涌现,其中不乏起效更快、副作用更轻微的“特效药”。

这些新药,能引领患者走出情绪的深渊吗?

治疗成本差异显著

医生给李娜开出了盐酸帕罗西汀片。

帕罗西汀是一种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5-羟色胺又称为血清素,是一种调控快乐和幸福感的神经递质。简言之,SSRI的功能就是提高抑郁症患者神经元突触间隙中5-羟色胺的浓度。与其功能类似的神经递质还包括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

正常情况下,这三种神经递质会在完成信号传导后从突触间隙中被清除。但单胺假说认为,抑郁症患者的信号传输效率偏低,由此影响了他们积极情绪的产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校对:胡晓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