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国列车”的隐喻:中国人为何不买人造肉的账?

经典电影《雪国列车》里,整个世界就是一列封闭运转的列车,在技术没有革命性突破的前提下,资源总量是恒定的甚至塌缩的,只有每节车厢按照车头制定的秩序消耗定量的资源,整列列车才能稳定地运行下去,为了车头的人可以吃牛排,车尾的人就必须吃蟑螂的尸体制造的蛋白质块,而这种不平等势必引发反抗和革命,造成车头秩序的颠覆,那么为了消除反抗和革命的隐患,最直接有效的办法就是给车尾的人灌输一种观念,一种认为自己吃蟑螂蛋白质块天经地义且对身体有益的观念。

责任编辑:陈斌

有明星在吃播时推广“植物人造肉”的一段视频,掀起轩然大波,也使在世界上饱受争议的“植物人造肉”再次身处舆论漩涡的中心。不过,和以往不同的是,“植物人造肉”并未在中国网民中引起多少争议,广大网民的发问并不是“中国人和人造肉有什么仇什么怨”,而是“中国人吃点肉到底碍着谁了”。

亚马逊雨林的烟

中国网民的愤怒当然并非空穴来风,早在本次吃播风波之前很久,英文媒体上诸如《地球需要中国人克制对肉的需求》《中国对肉的喜爱威胁到了绿色环保运动》这类进行“生态问题意识形态化批判”的文章就深深地激怒了刚刚通过经济发展改善了自身饮食结构营养程度,但仍未充分获得“肉蛋奶自由”的中国人。

其中激起公愤最大的,无疑是《纽约时报》在2020年一月发表的文章《中国人会买人造肉吗?》(Will China buy fake meat?)那句带有挑衅意味的“广告语”:

“每当中国人吃下一片肉,亚马逊雨林就腾起一缕烟”

(“Every time someone in China eats a piece of meat, a little puff of smoke goes up in the Amazon”)

“多收了三五斗”的中国人当然无法理解“吃点肉碍着谁了”,因为他们能吃上肉的时间并不长,关于饥饿、匮乏和普遍性营养不良的回忆依然如烙印一般,深深地留在至少两代中国人的脑海里,其次,他们吃的肉也实在不多,2019年全国肉牛出栏量4534万头,牛肉产量667万吨,人均消费量2.2公斤,不足美国人均消费水平(57.3磅)的十分之一。即使加上中国人偏爱的猪肉和禽肉,中国人的人均肉类消费量也仅有美国的一半,远远低于绝大多数发达国家,中国人确实很难理解部分西方环保主义者对中国人吃肉的焦虑。

在希望改善营养条件的中国人和西方环保主义者尖锐对立背后,是西方环保主义者认为的所谓“畜牧业日益严重的温室气体排放问题”:居民对肉类等动物蛋白质需求的增加不仅导致畜牧业生产过程牲畜肠道和粪便排放更多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校对:胡晓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