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就是要持续盯着灾区

电视新闻节目的主持人都有一句口头禅:“现在让我们来关心一下……”仿佛“关心”真的只有一下,一则新闻播完了,关心也就可以停止了。

责任编辑:陈敏 史哲 蔡军剑

四年前,南亚大海啸震撼全球。一时间,各国纷纷伸出援手,加上民间自发的募捐救助行动,结果创下了人类史上最大笔的善款数字,情景相当感人。然而,有过分冷静甚至冷酷的评论家不合时宜地在大家热透的头上淋冷水。当时就有这么一位专栏作者把大伙捐钱的行为比作中世纪的 “赎罪券”——花了钱,良心安稳了,于是天堂之阶的砖也就铺得更加踏实。这话听来可恨,但他却预示了一个刺眼的现实:许多国家允诺过的捐助在两年之后仍未兑现,一些捐了出去的物资款项则莫名其妙地不知所终;至于一般热情如火的媒体,终于也渐渐凉了下来。一般大众,要不是到了周年纪念日,更是不会想起四年前那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参与评论


精选评论 (17)


回复

2009-01-13

"盯着,我们就是要持续盯着灾区。" 但怎么盯?没有一个监督机构向公众交待善款的用途,没有信息的透明,纵有千里眼也盯不住啊。

回复

2009-01-12

当时学校要捐款,大家都很踊跃,捐款的数字是有史以来最多的。听到这个消息,大家都很激动,我们有出一份力。第二天,学校竟然搞了个仪式,请来了电视台的人报道学校的捐款形式,所有人心都凉了,我们希望钱能赶快到灾区,学校却还搞面子工程,真让人无语。 后来我们都决定再捐款 ,匿名自己捐到红十字会,这样的捐款可能才会快点到达灾区。现在看看,哎,心又凉了。

回复

2009-01-11

顶文道!

回复

2009-01-11

地震我捐了3000就想知道大家捐出去的钱都怎么花的?从我看到官员公款消费9000亿那天起我就决定再也不捐款了。1.国家不缺钱,霍霍了那么多,把零头给灾区就够了。2.我纳税的钱都花到哪里去了没有人告诉我。我要献爱心宁愿给道边儿的乞丐。因为我能看到。

回复

2009-01-11

有深度,有见地,有......可是又能怎么样呢?

回复

2009-01-11

政府好面子工程“假、大、空”已不是什么秘密,好歹还有块为了国家利益和社会安定的“遮羞布”档挡。救灾体现国家实力和凝聚力,重建是出力不讨好(更何况“力”还被偷工减料!),勇敢的媒体们给他们曝光!

回复

2009-01-10

中国新闻最厉害的地方不是真实与客观,是总能把悲剧转化成喜剧,稍微加以渲染,就能把大地震粉饰成一出军民鱼水的年度大戏。你看,丞相只怒摔电话,风头即立刻大过灾民,大把傻老百姓涕零。总之,不是皇帝不好,是下面的官员乌龟王八蛋。你们香港人来看是不是很讽刺?可是,这样的戏在中国这种小农社会唱了几千年,同样的戏码,不一样的演员。就算你梁文道站出来呼吁大家关注灾民,又能怎样呢?无非又是新一轮捐款而已,或者上街抗议?严惩北川豆腐渣学校的责任人?对不起,这里真的不是香港来着~

回复

2009-01-10

很有深度,这是对我们良心的拷问

回复

2009-01-10

真正能触动我们心灵的与其说是激烈但短暂的运动倒不如说是细小但持久的现象~~只有经常提起,我们才不会忘记。大地震最大的好处(如果真有好处的话)也许是把国人的心拧在了一起,希望这不是短暂的接触而是持久的融合~·

回复

2009-01-09

对捐助的承诺,应该成为一种制度化的约束,或者说社会可以将其作为一种债务追讨!

回复

2009-01-09

其实还有非典病人,经济观察报做的访问就很好。

回复

2009-01-09

回复

2009-01-09

文道兄是提出了新课题,对人本性的深究, 地震后爆发出的那种热情怎能用“赎罪券”比拟,不管处于何种目的,人的精力有限更何况这种信息横流的年代,让所有人对一件事情持续的关注,或者持续的表现出热情,说起来容易,谁能做得到?! 地震更大的伤害在后期,抚平需要全社会共同的持续的力量,更需要一种机制,而不是靠像地震后突然爆发的全民族热情。这个机制中需要政府、需要媒体,当然也需要社会人,其实作为社会人,在这个机制中履行的更多是一种参与的角色,在机制不健全时候,普通人也无力帮助,甚至无法知情

回复

2009-01-08

tmd真的有人敢动救灾善款!!!真有人能无耻到这个地步么??我支持彻查!!这样的人真是社会的毒瘤!!

回复

2009-01-08

梁先生讲的太好了,对于一些事,一些人不能像狗狗嗅到了骨头,苍蝇嗅到了鲜血,吃完就了事儿。

回复

2009-01-08

文道的博客好像很久没更新了~~~~~~~

回复

2009-01-08

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