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世界的起点

苏方过来的几乎无一例外是谍报人员,而我们这里夜黑风高在冰封的江面冒死跑过去的,大多数是和我们一样无知的青少年,理由如此简单:此岸的校门都对我们关上,而对岸的学生们至少还在正常上学。

责任编辑:马莉

■一个人的故事

我想看看对岸列宁像背后的生活,仅仅是出于好奇,但那是对好奇心不予承认的年代

我们已经忘记有过这样的日子,人们习惯被户口粮票囚在自己居住的城市里很少出门。接着是突然而来的1966年政治风暴,目不暇接的意外塞爆了火车。未成年人像包裹一样摞在车厢中被送到路上,出门却并非以旅行的名义——领袖召见且令他们去散播革命火种。他们就在点燃青春的同时,焚烧能够找到的所有书籍。无知无觉中,顺便也毁了自己未来阅读的机会。趁一片混乱我也出了门,父母竟然同意我的看法:若能居无定所浪迹在外,也定比夜夜睡在家中床上更加安全。我迷迷糊糊用十四岁的脚步翻山越岭,走出千里之外,却仍是一次不成功的逃亡。

再次出门,已是两年之后。从南方北上五天五夜,我辗转抵达当年签出《瑷珲条约》的江边小镇。五月冒尖,江南早已花红柳绿,这里却是冰封半年之后刚刚开江,天地间尚无一丝柔情绿意,滚滚而下的冰排把黑龙江变成一条浩浩荡荡的辽阔冰河,冰流隔开了我们和那个苏联小城海兰泡。那一刻完全忘记了下游的珍宝岛,中苏刚刚在那里打了一仗,也忘记了我们被送到这里来虽非士兵却为着“戍边”的布局。隐约之中,那首叫作“黑龙江波涛”的苏联手风琴曲在心中响起。我对自己说,这是货真价实的西伯利亚啊,最低气温零下四十八摄氏度。小说中读过的冰雪覆盖的俄罗斯,真的就活生生站在我们面前。望着对岸建筑上的列宁像,我开始试着理解国境线的意义。

我想看看对岸列宁像背后的生活,仅仅是出于好奇——哪怕是看列宁像,我也希望走近去看。可边境线是绝对不可逾越的界限,我也已经学会万不可透露那一点点好奇,那是对好奇心不予承认的年代。旅行的好奇心假如越出国境线,不论向哪个方向,都等同有叛国和投敌的意图,而当时的法律给意图甚至遐想定罪。今天的人理解冷战,会把红色国家都扫作一堆归在一方,岂不料它们之间也兵戎相见,如我眼前的中苏两方,此岸与彼岸正不共戴天。我们裹着离开学校前领到的厚厚棉衣,头上扣着翻下耳朵的棉帽,一色的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莫希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参与评论


精选评论 (12)


回复

2013-12-31

一路走来一路读

回复

2012-05-14

我跟你的生日是同一天!不过现在才读到这篇文章,仍然觉得也是对自己的礼物。共勉~

2009-02-03

在生日这天读到这篇文章是上天对我的一份恩赐。我也怀揣着好奇走出自己的小天地到外游走。经历在丰富,眼界在打开,却不时为自己缺乏目的的游走心生忐忑。作者说的正是我现在最想做的,回到原点,重新出发。

回复

2009-02-13

最美的是什么--得不到、已失去?能把握?--不非而已 是命,是有我这条命 命,是,一种不息的折腾--起点向‘目标’,再出发,回原点,又、、、 歇不得吗 ---有几个歇得住,住得安,安得乐--不易啊 谢谢先生,认识自己不易也不难,很妙很美---谁都能,看此文可入 ------------我顶顶顶、顶顶顶

回复

2009-02-04

作者是一个敏锐的人。 对你的文字,我产生一种深深的感动。

回复

2009-02-03

在生日这天读到这篇文章是上天对我的一份恩赐。我也怀揣着好奇走出自己的小天地到外游走。经历在丰富,眼界在打开,却不时为自己缺乏目的的游走心生忐忑。作者说的正是我现在最想做的,回到原点,重新出发。

回复

2009-02-02

谢谢林老师了,从文中看到来以前没看到过的自己的内心,想起“书读多了多少有些不入世”这句话,也让偶反省多长时间没阅读了以及我的原点在哪这些问题!

回复

2009-02-02

笔者的文字,真是给我带来一种久违的感觉。是陈旧的书香气。 我们并非一个年代的人,但我似乎感觉我能读得懂。从爸爸妈妈的只言片语、外婆羞于开启的故事匣子里,那个年代的事情,像泛黄书页上的泪痕,一点点描画乏陈年代里的趣事。 妈妈笑说那个年代的无知,她说她当时并不难过,因为她不知道自己无知。 我觉得相反,劳作的人们从生活中理解生存的真谛,看他们的背影总比我们深沉厚重得多,她们是不像我们一样可以把电脑、网络等电子工具运用自如,但我们这只用电脑认识世界的一代,能做什么呢?我想很多人甚至不能把自己的责任认清,什么“X0”后,站在先辈们的肩膀上走错了方向的大有人在。 真是可惜,现在说什么都懂的人,几年以后告别校园,会不会什么都不懂?现实可以教导人,但是以如今的社会,又会引领一个什么样的方向?

回复

2009-02-02

大学时无意间阅读到林达的文章,真是一种幸运,喜欢林达的文章,更喜欢他的生活方式。

回复

2009-02-01

谢谢林达,让我在新年第一个工作日的午后阳光里,知道了你的起点,和我想象中的远方。

回复

2009-02-01

虽然我现在人已经在美国,但林达的书一直是我认识这个国家的启蒙教材。谢谢你!而且,我今天才知道你是一位女性,更增加了我对你的尊敬。谨祝牛年快乐!

回复

2009-01-13

在这个宁静而温暖的法国小镇上,把这篇文章看了一遍又一遍,直到看得热泪盈眶。看见来自自己内心的声音,被别人以一种优美睿智月白风清的文字叙述出来,是多么幸福美好的事情! 如果说,在作者生活的那个年代,看书是一种特权,可能很多人是努力过寻找过的,却没有找到实现梦想的道路,于是,被迫在劳作中麻木,在麻木中继续劳作。而在今天,我们有了实现梦想的途径,却看到更多的人仍然在心甘情愿地自我麻木(出国四个月,已经看见了太多太多天天泡在网上打游戏、看综艺节目、追日剧港剧韩剧的留学生),对外在的美好世界视若不见置若罔闻,仍沉浸在原来国内的语境中——我因此能够把人的本性看得更明白,也更加鞭策和警醒自己,因为,镜子就在身边,太多的镜子就在身边。 谢谢林达!谢谢《南方周末》!每每在殚精竭虑却又兴奋不已地啃完一章艺术史之后抬起头来,正是你们的美好文字给了我最强有力的支持,让我真的可以听见“心在胸膛怦怦跳动,健康而年轻”的声音!

回复

2009-01-09

林达的书通俗易懂,举材生动.是"普世价值"的启蒙教材.尽管我年高他们一旬,但是他们的书让我认识了美国,懂得了民主,自由,法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