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原创榜2008年度提名】图书(非虚构类)

责任编辑:夏辰 朱又可 袁 蕾 刘小磊 陈军吉 实习生 黄家杨

《国民党的“联共”与“反共”》

★作者:杨奎松

★提名理由:本书对从国共两党当时所处的国际背景以及莫斯科的干涉对两党的刺激与冲击的角度,对1920-1949年间的国共两党之间发生的种种重大事变,进行了入情入理的分析,较充分地展示了这一时段国共关系的复杂性,澄清了很多历史真相。

《找寻真实的蒋介石》

★作者:杨天石

★提名理由:《找寻真实的蒋介石》一书以美国胡佛研究院最新解密的蒋介石日记为基础,揭示了蒋氏早年的思想、性格及其发展,和其不为人知的内心世界;剖析了近代中国的许多政治内幕。是作者研究蒋介石20年的集大成之作。

《人以什么理由来记忆》

★作者:徐贲

★提名理由:这是作者关于“记忆伦理”的一部文集,同名文章在《南方周末》上发表后,引起了很大的反响。作者想表达的是:“记忆”是一种特别与伦理有关的责任。对于那些直接毁灭人性的事件,我们有责任去记忆。社会的和解不是“不记”前嫌,而是“不计”前嫌。认真对待过去的严重伤害,要依靠“宽恕”,而不能要求“遗忘”,更不能强迫遗忘。

《亲历历史》

★作者:张贤亮、杨宪益等

★提名理由:本书是《收获》杂志同名专栏的结集,收有张贤亮、杨宪益、蓝英年、王蒙等十七人的回忆,篇篇都值得珍重。然而,其中最为珍贵的,却是叶兆言、费振钟、万方、严平这四位的述说。因为“文革”开始时,他们最大的才十三岁,最小的还不到九岁。“那个年代”中的少年儿童及“文革”对少年儿童的影响,以前确实少有提及。他们的回忆说明了从小进行阶级斗争教育的必然结果。

《陈寅恪诗笺释》

★作者:胡文辉

★提名理由:1983—1985年,余英时在海外发表文章,认为陈寅恪晚年诗文里存在着一套“暗码”系统(即借助诗的古典与今典,表达诗人的心曲),此论一出,堪称石破天惊。不过,正如很多学者所指出的,余英时的解说虽有筚路蓝缕之功,但他解读的只是陈寅恪晚年的部分诗作。胡文辉的这部大著,解陈诗一句不遗,旁征之博,考订之精,发覆之多,令人叹为观止。读后方知陈诗率多“当代史论”,令人大开眼界。

★提名人(按姓氏拼音排名)

陈益南 “文革”史专家

杜小真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冯克力 《老照片》执行主编

冯兴元 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所研究员

郭小凌 首都博物馆馆长

郭于华 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郝 建 北京电影学院教授

何 蜀 “文革”史专家

黄昱宁 上海译文出版社编辑

雷 颐 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研究员

李公明 广州美术学院教授

李 杨 广州市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刘 军 中国社科院世界历史所研究员

李振盛 摄影家

罗志田 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

王彬彬 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汪朝光 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研究员

汪 宇 出版人

吴兴文 出版人

徐友渔 中国社科院哲学所研究员

杨支柱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副教授

周泽雄 作家朱学勤 上海大学教授

朱正琳 书评人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