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是写给那些在生活中拿不到奖的人看的,与奖无关

很多人当诺贝尔文学奖是指路明灯,像跟着《米其林指南》寻找美食般,阅读得奖作家的作品。问题是抱这种趋炎附势、人云亦云和服膺权威的心态接触文学,不但无法亲近文学,反而会与文学疏远。

责任编辑:刘小磊

挪威克里斯蒂亚尼亚大学文学教授托尔·马格努斯和他的新书《文学与蜕变:改写生命的阅读经验》。

本届诺贝尔文学奖颁予坦桑尼亚小说家阿卜杜勒扎克・古纳(Abdulrazak Gurnah),记者问我的看法。我告诉她,不但没有读过此人的作品,连他的名字也是第一次听到。这当然是我孤陋寡闻,但文学世界之大,每人必有其未曾踏足之地。更何况最大的文学奖也保证不到文学价值,甚至可以说文学奖根本是个矛盾词(oxymoron)。“Oxymoron”由古希腊语的“聪明”(oxys)与“笨伯”(moron)构成,本身就是矛盾修辞法的应用示范。

文学与奖格格不入,是天生的怨偶。抚慰寂寞人的伤心和伤心人的寂寞,弥补生命的遗憾与充满遗憾的生命,是文学的初心。在这个意义上,文学是写给在生命中拿不到奖的人看的(Literat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参与评论


精选评论 (5)


蓝石头
回复

蓝石头

2021-10-13

作家伟大,不是因为他们登上文学奖的殿堂,而是因为进入了我们的人生和占据了我们的心灵。据闻海豹能够在黑夜游过无边无际、亦无标记可以辨识的大海,全靠星光引路。伟大的作家放在一起,组成的是一个类似银河的繁星系统,而读者就是海豹。

166****7744
回复

166****7744

2021-10-12

阅读市私人的

Ted
回复

Ted

2021-10-12

作者林沛理,香港资深文化评论人,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副总编辑。《亚洲周刊》、《信报》、《明报》及《南方都市报》专栏作家,香港电台个人意见节目《讲东讲西》嘉宾主持。 这篇应该是他专栏稿,应该只是想表达对本届诺奖的看法,属于随笔范畴。我们看文章或报道应该最主要的是内容能引发自己的深度思考,不一样的评论不一样的观点都可以表达。 首先,已给你点赞,我觉得你的评论也很是鲜明,但是对于不盲从于奖项这个观点我也很是支持。 做任何事情,我们都要辩证的去看,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这样我们才会更加有思辨能力,更加通达。

135****5018

2021-10-12

首先,不是针对作者,这就是对本次诺贝尔文学奖报道吗?如果是,在这篇文章里我看不到有关本次诺奖得主的有用信息。如果不是,那关于诺贝尔物理学等奖项都做了报道,唯独文学奖不做报道吗? 其次,作者文章泛泛而谈,却看不到主要争议点,所有的论据又都暧昧不清。谈到瑞典文学是世界文学的旁支末流,一个骄傲自大的形象跃然纸上;言及不要趋附权威云云却未曾了解此次诺奖得主的作品,一股固步自封的气味扑面而来。 以以往的争议掩盖这次得主的荣誉像是一种偏见,把对想了解优秀作品的欲望解释成对权威的趋附是一种偷换概念。

偉
回复

2021-10-12

你把我想说的都说了,我是个粗人,我只想知道莫言得奖的时候,这个作者发表这样的观点吗?其实如你所说,这个文章的观点暧昧不清,不知所云,到底要表达什么?我只看到了些许自大。

135****5018

2021-10-12

首先,不是针对作者,这就是对本次诺贝尔文学奖报道吗?如果是,在这篇文章里我看不到有关本次诺奖得主的有用信息。如果不是,那关于诺贝尔物理学等奖项都做了报道,唯独文学奖不做报道吗? 其次,作者文章泛泛而谈,却看不到主要争议点,所有的论据又都暧昧不清。谈到瑞典文学是世界文学的旁支末流,一个骄傲自大的形象跃然纸上;言及不要趋附权威云云却未曾了解此次诺奖得主的作品,一股固步自封的气味扑面而来。 以以往的争议掩盖这次得主的荣誉像是一种偏见,把对想了解优秀作品的欲望解释成对权威的趋附是一种偷换概念。

135****5018
回复

135****5018

2021-10-12

首先,不是针对作者,这就是对本次诺贝尔文学奖报道吗?如果是,在这篇文章里我看不到有关本次诺奖得主的有用信息。如果不是,那关于诺贝尔物理学等奖项都做了报道,唯独文学奖不做报道吗? 其次,作者文章泛泛而谈,却看不到主要争议点,所有的论据又都暧昧不清。谈到瑞典文学是世界文学的旁支末流,一个骄傲自大的形象跃然纸上;言及不要趋附权威云云却未曾了解此次诺奖得主的作品,一股固步自封的气味扑面而来。 以以往的争议掩盖这次得主的荣誉像是一种偏见,把对想了解优秀作品的欲望解释成对权威的趋附是一种偷换概念。